赵师秀《数日》
赵师秀数日宋山水诗鉴赏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此诗以起句首二字为题,宋诗纪事题为绝句。它描写秋天的山景,并表达了诗人的意绪。
秋风吹了数日,诗人卧病在床也有数日。“秋风欺病夫”,秋风欺人,或者就是它给诗人带来了病疴。宋玉九辩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萧瑟瑟,草木摇落,薄寒中人。“欺”字带有强烈悲秋的感情色彩。次句 “尽吹黄叶下庭芜”,写诗人卧病之后,起视庭院,黄叶已被秋风吹尽,纷纷落下。诗中用 “黄叶下”,而不用 “黄叶落”,不禁使我们联想起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境。看来,秋风吹下木叶,无论是五百里洞庭,还是万里长江,或是寂寞的庭院都有共通之处。南朝宋谢灵运病起登临,但见“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春天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触动了他的归隐之心; 而此诗所写,诗人卧病不过数日而已,景物却变得萧瑟如此,未免使病中人更增添了几分萧索的意绪,则与大谢同中见异。
平日,庭院中的枝叶挡住视野,所以看不到林木后远处的峰峦。如今黄叶脱尽,枝桠稀疏,因而“放得遥山出”。“放得” 二字极有情趣,仿佛枝叶往日是有意将遥山遮蔽起来,今日又有意将它放了出来似的。唐人刘长卿江州重别六柳八二员外诗云:“淮南木落楚山多”,也写叶落山形呈露,但终不及“放得”来得主动。比起王安石的“暮林摇落献南山” (歌元丰),此句也写得更为自然。当远处山峰刚刚映入眼帘,诗人正在尽情观赏之时,远山突然又被悠然飘来的闲云遮去了一半,一时难窥全貌了。这两句一“放”、一“遮”,很见诗人炉锤之功,将林木、闲云人格化,并将静态的远山写得有动感。同时,秋风黄叶,数日病卧那种索漠凄苦的心理,随着林放山出,闲云飘浮,似乎已渐平衡。秋风黄叶固然使人易萌悲秋之绪,但疏淡的清秋之节,悠闲的白云,也未必不能驱使人们的心情趋于平静。
此诗先抑后扬,前半伤情,反衬后半秋山美景,笔意闲适轻灵。林放山出,云遮山没,深藏多时的遥山刚一露面,却又给闲云遮去了一半。有时,美景佳趣,就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中展露出来。“山色有无中”给人的美感享受,在多数场合,往往超乎深藏不露,或暴露无遗之上。
-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他喝了闷酒,醉得有些近乎病态(“病酒”即醉酒,俗谓“醉酒如病”);黄莺鸟的叫声,本来是悦耳动听的,所以博得了“流莺”的雅号,杜甫也有“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可是对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来说,却只能“唤愁无限”,听得
-
见前面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独觉也。
【名句】见前面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独觉也。 【译文】看到前面的千里,不如看到背后的一寸,所以说遍观不难,而反观就难了。看到能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若网在纲 ① ,有条而不紊 ② ;若农服 ③ 田力穑 ④ ,乃亦 ⑤ 有秋 ⑥ 。汝克黜 ⑦ 乃心 ⑧ ,施实德 ⑨ 于民,至于婚 ⑩ 友,丕乃 B11 敢大言汝有积德。(《尚书·盘庚上》) 注释 ①
-
李白入长安到出长安,由希望转成失望,这在一个感情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心中所引起的波涛,是可以想见的。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这一转折中产生的激越而复杂的感情,真切而又生动形象地抒发出来。读者好像被带入天宝年代,亲耳聆听诗人的倾诉。 从
-
雨过尘埃灭,沿江道径平。月乘残夜出,人趁早凉行。寂历闲吟动,冥濛暗思生。荷塘翻露气,稻垄泻泉声。宿犬闻铃起,栖禽见火惊。曨曨烟树色,十里始天明。
-
虎头盘绶贵垂绅,青组名郎领郡频。画鵧千艘随下濑,听鸡五鼓送行人。楚波漾楫萍如日,淮月开舲蚌有津。千里壶浆民咏溢,樯乌旟隼下汀苹。
-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解教天上念奴羞,不怕掌中飞燕妒。玲珑绣扇花藏语。宛转香茵云衬步。王孙若拟赠千金,只在画楼东畔祝
-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遇君蓬池隐,就我石上饭。空言不成欢,强笑惜日晚。绿水向雁门,黄云蔽龙山。叹息两客鸟,裴回吴越间。共语一执手,留连夜将久。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酒来笑复
-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