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宋金元文·苏轼·后赤壁赋》鉴赏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苏轼·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 ,将归于临皋②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③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④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⑤ 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⑥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⑦ 而上,履巉岩⑧ ,披蒙茸⑨ ,踞虎豹⑩ ,登虬龙⑪ ;攀栖鹘之危巢⑫ ,俯冯夷之幽宫⑬ 。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⑭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⑮ ,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⑯ 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⑰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 雪堂: 苏轼谪居黄州后,在东坡筑室,名曰雪堂。② 临皋: 在黄州城南,濒临长江。苏轼在黄州,初寓定惠院,不久迁居临皋。后东坡雪堂建成,家属仍居临皋。③ 黄泥之坂: 由雪堂至临皋必经之路。④ 松江之鲈: 松江即吴淞江,古代记载江中出四鳃鲈鱼,其味鲜美。唐以后专以今上海市松江县产的鲈鱼称松江鲈鱼。⑤ 断岸: 陡峭的崖岸,指赤壁。⑥ 几何: 没有多久,指距上次七月十六日之游未久。⑦ 摄衣: 提起衣襟。⑧ 履巉岩: 踏着高峻的山岩。⑨ 披蒙茸: 拨开茂密的乱草。⑩ 踞虎豹: 蹲坐在状若虎豹的山石上。⑪ 登虬龙: 跨过状如虬龙的古木。虬龙,传说中有角的小龙。盘曲的树干似之,故以代称。⑫ 危巢: 高巢。此句意为攀扶着有高巢的树。⑬ “俯冯夷”句: 冯夷,水神名,相传他溺死于河中,为河伯。句意是说往下俯视大江。⑭ 玄裳缟衣: 黑色下裙,白色上衣。鹤羽洁白,翅旁及尾部呈黑色。这里借人的服色以说鹤的毛色。⑮ 蹁跹: 一本作“蹁仙”,或作“翩”。形容道士步履飘忽之状。又以形容鹤的舞姿,如杜甫西阁曝日诗: “翩山巅鹤。”这里双关道士与鹤的步态。⑯ 畴昔: 往日。畴字是语首助词,无义。“畴昔之夜”,这里指昨夜。⑰ 悟: 一本作“寤”,意同,均作“觉醒”解。
前赤壁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读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的景物的变化。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后赋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时令景色外,两次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也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有目的、预先计划好的月下泛舟,人不离舟,所写的只是江与月,感情和议论也围绕着江与月而发,一气贯彻;这一次却并无江游的预谋,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才再度泛舟的,而且还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前赋是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了一篇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对这两赋的意境,清代批评家金圣叹的领会颇为高明,他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道: “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又说: “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把前后两赋的异同和关系说得相当透彻。
如果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不是托之于梦幻,那就变成一个荒诞的神怪故事,情趣也就因之顿减了。作者将这情节置之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梦境,便觉得满纸空灵奇幻之中,作者的精神状态却是真实可信的。鹤是实体,梦中的道士为鹤的化现,是作者的积想所致的幻觉。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了。
此赋的写景,一向被历代文评家所推赏。其杰出之处在于不假辞藻,自然而工致。如首段的“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第三段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语,全用白描,却给人以清新之感,字面质朴而诗情丰腴。这是诗人突入了自然之后,汲取了风景的精髓,以简约平淡的语言给以准确表达的缘故,其风味极像陶渊明的诗句。苏轼在古代诗人中最倾服陶渊明,自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所述)。爱陶心切,便不知不觉追求着陶渊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境界。
写景写得好,是因为景中有情。所谓景中有情,不一定是在刻画景物时寄予感慨,而在于所刻画的对象中透露出作者的视角,作者对景物的体会,也即是有作者的诗情在内。于是风景与人格一致,达到了方苞所谓“胸无杂物,触处流露,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篹评此文引)的主客观契合的创作心理状态。
此赋的散文味更重,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好几处押的是“藏韵”,有如书法笔画中的藏锋。如第二段“藏之久矣”的“久”,与上句“酒”押韵;第三段“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识”,与前面“尺”、“出”押韵;“盖二客不能从焉”的“从”,与前面“茸”、“龙”、“宫”及后面的“动”、“涌”、“恐”押韵;“听其所止而休焉”的“休”,与前面“留也”的“留”和“舟”、“流”押韵,韵字后面均带虚字作尾,都必须在诵读时才能体察。赋的古义为诵,古人称不歌而诵的为赋,赋原是要诵读才能诵出滋味来的。
-
【原题】:过西园视豁然亭旧址景仰苏黄门有感用其留题韵示五弟八弟
-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原题】:得三七舍侄书云二月二十五日同族人至湖山赏海棠花枝繁丽宛如神仙窟宅感而有作
-
病腹难堪七碗茶,晓窗睡起日西斜。贫无隙地栽桃李,日日门前看卖花。
-
这是一首恋情词,叙述一个“偷掷春心”的少女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怀念与忧思。这位少女的身分,词中虽有“青楼”字样,但据曹植《美女篇》“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她应是府第中的闺阁,由词意可见,她不是妓女,而是良家女儿。
-
这是一首长篇七言古体诗,诗中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咏燕以抒怀,通过描述燕子对故宫的感伤和依恋,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故国之思、悲凉的兴亡之感。
-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
古文·谏逐客书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描绘了美丽的春天景色,翻译为“Apricot Blossoms at North Fort”. 诗中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花朵者的悠然自得、欣赏春天的感受。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传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脉动。文中虽然表达简洁,但每个字句都精选,给人一种画面感受。总之,这首诗美妙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并表达了作者与自然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