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二子乘舟》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①愿言思子,中心养养。②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③
【注释】 ①泛泛:船行水上。景,远行的样子。②言:我。养养,心中忧愁不定。③不瑕:难道。
【译文】 两个儿子坐在船上,乘船飘游走向远方。我在这里好不思念,内心不安而摇摇荡荡。两个儿子坐在船上,乘船身影逝于远方。我在这里好不思念,难道他们真会遭祸殃?
【集评】 毛诗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八)
清·方玉润:“讽卫伋、寿之远行也。诗非赋二子死事也,乃讽二子以行耳。意以为孝子事亲,当先揆理,苟有当于理,虽违亲命,亦于天理人情无伤,若沾沾固守小节,不达权变,非徒有害于身,亦且陷亲不义,其于理又何当哉?……诗义若此,亦非其隐。”(诗经原始卷三)
近·吴闿生:“六帖云:‘诗人已知二子之见杀矣,然直言遇害,岂不索然无味,今不言其死,但想其去时之光景,而设为忧疑之言,则其情无限。含蓄悲伤,寥寥数言,有千万言不能尽者。此风人之致也。’最得此诗深处。”(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
近·闻一多:“似母念子之词。……不遐,不至也。二子乘舟远行,途中不至遭逢灾祸乎?疑虑之词。”(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今·陈子展:“二子乘舟,闵伋、寿也。此确似太子伋之傅母所作。……诗作于二子生前,傅母忧虑之词;非作于二子死后,国人哀悼之词也。诗义自明。”(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关于诗经所反映的本事,大多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从前述“集评”中可以发现,这一首二子乘舟又属这种情况。不单写的对象是谁,这个问题难以弄清,甚至连作者应是什么人,也各家自有各家的看法。我们只知二子乘舟远逝,引起作者的忧伤,他(或她)心随舟去,唯恐二子途遇祸殃。这该是怎样浓烈惨淡的一种感情呵。诗人在表达这种情感时,尽管直言不隐,但由于主要描绘小舟远去,泛舟于茫茫水面的情形,这就将特定“离别”场面所常有的感情色彩,与言下应有之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它显得耐人咀嚼且回味无穷,若从常见的母子之情角度去琢磨,更觉它写出了一种“母爱”的深度。它无愧为中华民族较早写出伟大母爱的优秀之作,也在维护“尊重母亲”的民族传统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
吉祥寺中锦千堆,(钱塘花最盛处。)前年赏花真盛哉,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沙河塘上插花回,醉倒不觉吴儿哈。岂知如今双鬓摧,城西古寺没蒿莱。有僧闭门手自栽,千枝万叶巧剪裁。就中一
-
剪翅小鹰斜,绦根玉镟花。鞦垂妆钿粟,箭箙钉文竹。狒狒啼深竹,鵁鶄老湿沙。宫官烧蜡火,飞烬污铅华。 作品赏析镟:一作簇。-------------------注:1:剪翅小鹰斜,绦根玉旋花:杜甫《画鹰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西湖的古诗词一句,内容包括描写西湖的古诗,描写西湖的古诗句,描写西湖景色的古诗句。钱 塘 湖 春 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贸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歌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卷迹人方处,无心云自闲。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胜事那能说,王孙去未还。
-
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亭宇清无比,溪山画不如。嘉宾能啸咏,宫妓巧妆梳。逐日愁皆碎,随时醉有余。偃须求五鼎,陶只爱吾庐。趣向人皆异,贤豪莫笑渠。
-
制曰:书契之兴〔2〕,肇乎中古〔3〕,绳文鸟迹〔4〕,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
-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
王国维《人间词话·唯言情体物》经典解读 唯言情体物 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
-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名言: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注释: 当不义: 指父亲或君主的行为不合道义。争: 谏争。焉: 如何。 句意: 所以当父亲或君主的行为
-
“府院之争”是一场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权利斗争。1916年,袁世凯死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祺瑞以北洋派自居,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把持北京政府实权,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