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籍名著《山谷集》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籍名著《山谷集》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山谷集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诗文集。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与秦观的 淮海集载,黄庭坚生前曾自编过焦尾集、敝帚集两个集子,主要收录早期作品,但后来极少流传。南宋建炎二年 (1128),黄庭坚的外甥洪炎主持编纂了 豫章集30卷,只录存元丰以后的诗文。今存宋乾道本豫章黄先生文集30卷,虽然在体裁分类、卷数上与洪炎序文相合,但具体的篇目数字略有不同。与此同时,曾参与编集 豫章集的李彤又单独编集了 豫章外集14卷,是豫章集未收的诗文,所收诗文较豫章集为早。淳熙九年(1182),黄庭坚的孙子黄在编纂 山谷先生年谱的同时,又搜集了正、外集未收的佚文佚诗,编成豫章别集20卷。以上三个集子,除 豫章集有一个宋刻本传世外,其他两集均未见宋本。现存最早的三集合刻本,是明弘治年间叶天爵刻、嘉靖六年余载仕、乔迁重修补刻的 豫章黄先生文集30卷,外集14卷,别集20卷,简尺 2卷,词 1卷,伐檀集(其父黄庶诗文集)2卷,山谷先生年谱30卷,这个全集号称黄先生全书,共99卷,今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以上所述的全集三集还有一个重要分支,即山谷诗集注39卷,其中内集注20卷,南宋初年任渊注,外集17卷和别集2卷分别是南宋中叶的史容与史季温所注。现存最早的合刻本是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所藏的明弘治年间的合刻本,后四库全书本据此抄录。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陈三立用杨守敬从日本带回的日本宽永年间翻宋刻本山谷诗集注及朝鲜活字本外集诗注、别集诗注等为底本,刻印了山谷诗集注。民国年间,中华书局编 四部备要,即据此本排印 山谷诗注。另外,在正、外、别集之外,南宋嘉定元年(1208),黄铢又刻印了其祖父所编的豫章先生遗文12卷及山谷刀笔20卷,诗曰遗文,简曰刀笔。遗文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个影宋写本,刀笔北京图书馆有元刻本、明刻本与清四库全书本。以上是山谷诗文集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因他是江西人,江西古称豫章,因此被称为豫章先生。他死后谥号文节,故又被称为黄文节先生。黄庭坚是北宋洪州分宁人(今江西修水)。仁宗庆历五年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家境清寒。幼慧,7岁作牧童诗,8岁作 送人赴举诗。早年即博览群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尤精老庄和佛经。深受其父亲、舅父及两个岳父的影响,作诗学习杜甫。22岁举进士,历任京内外县尉、知县、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起居舍人、别驾、安置等职,几经贬谪,于1105年卒于宜州贬所。黄庭坚毕生多才多艺,能诗善词又精书法,与苏轼是诗歌唱和的诗友,交谊甚笃,与另外三人并称苏门四学士。由于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也由于他热心奖掖后学,他成为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
黄庭坚的仕途处于党争倾轧的漩涡之中,他一生根植传统儒家思想,又深受佛、老影响,所以他既有对气节品格的执着,又对政治得失、功名利禄超然度外,他的作品大多也缺乏强烈深刻鲜明的社会现实内容。但由于他毕生未居要职,在地方任上,有机会接近下层,深入人民,关注百姓疾苦。另外他虽属旧党,但对王安石变法评价比较公允。他的部分诗作真实反映了此期的历史情况和社会现状,如 流民叹、上大蒙笼、送范德孺知庆州、蚁蝶图等,但他这类爱民忧国之诗不很多。在他近两千首诗中,描述个人生活经历、亲友交谊的要占三分之二,这里有酬答诗、题画诗、咏物诗以及自我抒情诗,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襟怀、志趣、理想与抱负,抒发了失意的感慨与不遇的怅惘,许多诗作也洋溢着细腻深长的亲情友谊和他对此的珍视。
黄庭坚以自己大量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诗歌创作经验。他把写文章的法度用于诗创作,范温 潜溪诗眼: “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 原道命意曲折”。黄庭坚苦心孤诣,刻意出奇,构思谋篇重“奇正相生”,遣字造句倡“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其诗作喜用冷僻典故,诗论标举 “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与 “夺胎换骨”之法,从而形成了他章法细腻、用语奇警、诗风瘦硬峭拔的体格。历来对黄庭坚的诗及诗论褒贬不一,褒之者,如田雯谓山谷之诗 “可以移王、欧之席”,“高踞于梅、苏之上”。(芝亭集序)吕留良说他“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 宋诗钞序) 或推为 “宋诗家宗祖”,或推为 “宋诗渊薮”,或推为 “一代宗主”。贬之者,如魏泰评黄诗“句虽新奇,而气乏浑厚”,“方其拾玑羽,往往失鹏鲸”。( 临汉隐居诗话)更有甚者如金代王若虚,说“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并评其诗法是“剽窃之黠者”。(滹南诗话)其实,评价山谷要顾及全面,对其诗的成就及诗论的影响绝不能简单笼统地抑扬之。
除了影响甚广的诗和诗论,山谷的词作和文章亦颇值得注意。其词大体可为分早期词和贬谪时期的词。前者抒情大胆坦直,语言俚俗粗率。后者政治色彩淡隐,遣兴抒怀情真意切,山谷在词里寄托了兀傲的胸怀与一代士人的精神境界,题材呈多样化,风格各异,自成一家。其文章注意学习前人的作文法度,注重辨体,以意为主。在其书牍、题跋、随笔中,讨论书画艺术,明示诗词作法,多慧心解悟之论,也显示了山谷的人品与识见。
自从黄庭坚诗作及诗论出,以其为法嗣,从之者甚夥。南宋初吕居仁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推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宋末元初的方回在其 瀛奎律髓中又将他尊之为“一祖三宗”之一。敬慕他、仿效他和直接受他影响的人一直延续了150多年,其中南宋杨万里阐述了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整体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直到清后期的宋诗派,还承续着黄庭坚诗作诗论的流风余韵。
后世对黄庭坚诗词、诗论研究颇著。南宋山谷诗集三家注,陈振孙称内集注家任渊“不独注事,而兼注意,用功为深”。(直斋书录)因三家注距山谷生活的时代较近,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史实、注文及人物背景等,因而是山谷研究的权威注本。时至现代,山谷研究的专著有1940年版的黄山谷诗(黄公渚选注),1957年版的黄庭坚诗选(潘伯鹰选注)、豫章黄先生词(龙榆生校注);1978年版的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傅璇琮编著),1980年版的黄庭坚诗选(陈永正选注),1981年台北版的黄庭坚评传(刘维崇著)与1991年版的黄庭坚选集(黄宝华笺注)。另外见诸报刊的学术论文也很多,就黄庭坚的生平遭历、文艺思想、诗词艺术、书法艺术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均足资参考。
猜你喜欢
  • 古诗词中松竹梅形象研究(古诗词中关于松,竹,梅的形象研究论文)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松竹梅形象研究,内容包括古诗词中关于松,竹,梅的形象研究论文,谁能告诉我古诗中松竹梅的形象,古诗创作有关于松竹梅的。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

  • 初中语文苏教版古诗词名句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语文苏教版古诗词名句,内容包括初中苏教版语文所有古诗名句整理,苏教版初中语文所有诗词,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大全。1.欲穷千里目, 。(王之涣《登鹳雀楼》) 2.千里之行, 。(《老子》六十四章) 3.羌笛何须怨杨柳, 。(王之涣《凉州词》) 4.

  • 李白诗《赠汪伦》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这是一首“清水出芙蓉”的赠别诗。诗仙以“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反衬汪伦

  • 钱钟书《吃饭》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老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

  • 《如梦令·一抹斜阳沙觜赏析》

    残阳一抹,闲鸥几点,景极悠远淡雅;秋水荡舟,风起白蘋,更是风韵别具,令人神怡。此词短小精致,意境美,文辞亦美。堪称明词中之佳作。

  • 《吴孙皓初童谣赏析》

    三国时期,地处东南的吴国是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但在孙权病亡前后,统治集团内部在继承权问题上就乱开了。朝官分成拥嫡、拥庶两派,为废、立太子斗争非常尖锐。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内部矛盾很快表面化,宗室和大臣间彼此屠戮,长期进行争权夺势的斗

  • 《孔雀的故乡》鉴赏

    作者: 李传申

  • 古诗词诗歌论坛(介绍一个古诗论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诗歌论坛,内容包括好的古诗词论坛,请问,专业的、大的古诗词论坛,谁有诗词方面的论坛。金高南山,你好:我给你推荐一个网站,http://www.oligood.com/oldpeasant/index0.htm你可以去体验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注释、译文和感悟

    (孔)子曰:“《关雎》 ① ,乐而不淫 ② ,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二十) 注释 ①《关雎》是《诗经》的首篇,诗中运用起兴、排比的手法,借助想象,描写了一位男子追求他心目中理想女性而不得的忧思,

  • 李贺《八月》全诗赏析

    孀妾怨长夜,独客梦归家: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帘外月光吐,帘内树影斜;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 作品赏析孀妾:一作宫妾。缉丝:一作织丝。帘内:一作帘中。-----------------------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