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水调歌头 咏梅》全诗原文鉴赏
李处全
微雨眼明处,春信著南枝。百花头上消息,为我赴襟期。松下凌霜古干,竹外横窗疏影,同是岁寒姿。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
对风前,看雪后,总相宜。碧天如洗,何许羌笛月边吹。一段出群标格,合得水仙兄事,千古豫章诗。鼎鼐付佳实,终待麦秋时。
李处全的这首水调歌头以梅花为咏题,笔调流畅,激情饱满,给人以“豪气未除”的感觉。
词的起首二句开门见山,从写梅花初开落笔。时值早春,经过一场酥雨的浸润,梅枝上在严冬就开始孕育的骨朵终于绽 开了耀眼的鲜花,虽然尚未满树遍开,但几枝数点已是可证明:春天又回来了。“南枝”特指南面向阳的梅枝。宋朱翌猗觉寮杂记载:“梅用南枝事,共知青琐、红梅诗云:‘南枝向暖北枝寒。’……”接下来二句说梅花冠百花之首凌寒而开,恰称词人的怀抱。写到这里,本可以紧接“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二句,因为词人夙昔怀有赏梅的心愿,南枝既已著花,岂容再作耽搁?但词人却将笔锋略略一顿,转写梅花的形态。松竹梅素有“岁寒三友”的美称,词人巧妙地运用陪衬手法,将梅花的“古干”、“疏影”置于“松下”、“竹外”,使梅花在苍松翠竹的掩映下愈显俏丽姣妍,不同凡俗。写明了这层意思,则下文的“赏”字下得才更有着落。“唤取我曹赏”盖为写实之语,“我曹”即我辈,指当日与词人志趣相投的一班人。词人在作完这首词后,接着还步同韵写过另一首水调歌头,其小序云:“前篇既出,诸君皆有属和,因自用韵。”满庭芳·初春词中也写道:“有吾曹我辈,把酒寻诗。”这些都说明“我曹”是有具体所指的。
词的过片,仍就着“赏”字运笔。风前雪后,梅花的姿色永远是那么美丽,那么动人。一个“对”字,一个“看”字,生动地活画出词人爱梅难舍的性格。“碧天如洗”二句更是创造出一种月下赏梅的清雅气氛。在代笛曲中有梅花落一曲,故咏梅诗词中也常常荡漾着悠扬幽婉的笛声。借着朗朗的月色,伴着袅袅的笛声,观赏着梅花清瘦的姿影,真可谓赏心乐事,宋戴晓在他的观梅诗中就曾说过:“为爱梅花月,终宵不肯眠。”而且,在朦胧的月色之中,梅花那清洁孤高、不同凡俗的品格,也愈可见得真切。“一段出群标格”以下三句即紧承此意,从正面直接赞美梅花。连向被推尊为水中仙子的水仙花都要事梅花如兄长,足可见梅品之高了。“豫章”,汉代郡名,属扬州。何逊在扬州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其咏早梅诗最为著名,“豫章诗”疑指此,词的结尾,由眼前的“春信著南枝”遥想到秋时的“鼎鼐付佳实”。梅落花后结子,称梅子,立夏后熟,果实味酸,古人常将其置入鼎鼐等器皿中制成梅羹,作为调味品,尚书·说命曰:“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结尾二句笔锋轻轻的一转,有效地扩展了词的时空范围,给人以回味、联想的余地。
这首词由梅花初发落笔,以推想梅子黄时收束,一路之上虽几经曲折,但却始终行踪未断。词人紧紧围绕一个“赏”字展开描写,安排布局,成功地表现了赏梅爱梅的主题。
-
作者: 高益荣 【本书体例】
-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者姚子昂事迹未详(查宋、金、元诸传记资料索引,均未见其名),但并不影响对本诗的欣赏。这首诗的字句多从杜甫的咏马诗(如《房兵曹胡马》《天育骠骑歌》等)中化出,也深得杜诗的咏物题画之法。这里,仅着重分析本诗继承杜诗传神写照、用典使事、比兴寄托等三个主要特色。其一,传神写照。元人赵汸
-
苏轼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吃饱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吾来庐山,闻马道士善睡,于睡中得妙。然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
-
穰下故都今善藩,沃衍千里多丰年。孙公顷以清净化,我来代之惭二天。人物高传卧龙里,神仙近接弄珠川。汉光旧烈山河在,徘徊吊古良依然。二十八将固不朽,风云一代皆忠贤。我亦明时得君者,出处十载功不前。尚得州麾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绘战场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战场的诗句,描写战场的诗句,表达战场的诗句。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从军行·其二》唐代:李白释义: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
-
毕沅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
-
【原题】:邻翁以黄菊一本见赠是岁冬暖梅已成蕾以四韵戏菊
-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岑家双琼
-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诬罢职,遂漫游北方,到过边塞。闲居十五年后,复出任文安县尉,唐玄宗天宝元年卒于官舍。 王之
-
古文·祭陈同甫文 辛弃疾呜呼,同甫之才,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