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辅《长乐少年行》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崔国辅
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
章台折杨柳,青日路旁情。
长乐少年行,属乐府杂曲歌辞。乐府诗题中有“少年”二字的很多,多描写少年公子豪侈游乐情事。本诗叙述一个豪贵少年在春日里寻花问柳的情况。
诗中的主人公跨“白马”而持“珊瑚鞭”,表明了他的贵介公子身份。瑚珊鞭,用珊瑚作柄的马鞭,形容马鞭装饰的贵重。持鞭跨马,仅是贵公子的一般行为,尚不足以表现其少年轻薄;而加上了“遗却”和“骄不行”等动作,这位冶游公子的浮浪情态,便呼之欲出了,遗鞭于地,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遇佳丽而顾赏,神驰心往,不觉忘情,鞭坠而不自知。二是故意遗鞭,借以延滞时间,驻足而欣赏丽人。如唐传奇李娃传中所写:郑生偶尔看见了李娃,情之所注,“不觉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为了俄延时刻,多看李娃,“乃诈坠鞭于地,候其从者,敕取之”。悬揣诗意,主人公乃一放荡轻狂的王孙公子,不似郑生那样初游京师,不谙世情,有所顾忌。因而其遗鞭之因当为前者。不论怎样,停骖徘徊,牵情慕色,则是一样的。“骄不行”,是说坐骑十分活跃却不往前走。“骄”,是马撒欢儿的样子。李白陌上赠美人:“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刘长卿少年行:“荐枕青娥艳,鸣鞭玉骢骄。”都是用骄来形容马的动作,它既表现了骏马活跃起来的神态,又是刻画主人公性格的凭借。以马拟人,借马写人,饶有兴味。此诗中的马,似乎善体人情,“骄”而“不行”。这就写出了主人公目授神移、蹀躞徘徊之状,融动态描写与心理描写为一炉,形神兼备,是最为精彩的一个画面。周邦彦夜飞鹊云:“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其情景与此略同。诗的后二句,直接揭示出主人公浪蜂戏蝶的本质。章台,秦国所建高台,在长安县故城西南。汉代章台下成为闹市。唐宋诗词中,它成了游冶之地的代称。“章台折柳”,也就成为狎妓的用语了。诗中说,这位少年公子遗鞭折柳,赏花访艳,只不过是蝶舞蜂狂、路旁调情,随处留连而已。作者对此是持讽刺、批判态度的。
诗中刻画少年形象如画。鞭、马、柳,一似舞台道具,作者如优秀导演,让主人公借助这些道具,作了一番精彩表演,显示出了导演精湛的艺术才能。
-
名言: 力足者取乎人, 力不足者取乎神。 句意: 力量足够的人求助于人, 力量不够的人求助于神。 出处: 唐· 柳宗元《非国语·神降于莘》
-
宰树连山谷,祠堂照路隅。养松无触鹿,助祭有驯乌。归梦先寒食,儿啼到白须。遥知邻里化,醉叟道争扶。
-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侧重于月色下的西湖,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着力表现西湖的恬静脱俗。词人用鸥鹭闲眠来烘托,一方
-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是散文吗(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的内容简介)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是散文吗,内容包括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的内容简介,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怎么样,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
-
王子耽玄言,贤豪多在门。好鹅寻道士,爱竹啸名园。树色老荒苑,池光荡华轩。此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扫拭青玉簟,为余置金尊。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何时复来此,再得洗嚣烦。
-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
梦我仿佛身处俄罗斯的野外,一个简陋的农舍里。屋子很大,天花板低矮,有三扇窗子,墙壁刷得雪白,没有家具。房子前面是一片荒芜的平原,由
-
【原题】:子瞻尚书惠涵星砚月石风林屏作歌以送之赋十二韵以谢
-
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
名言: 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 句意: 学习书法起初要临摹, 只要求按一定的格式写; 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后, 就应当突破格式; 再其后自创一格。 出处: 唐·孙
-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年代】:唐 【内容】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