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司马错与张仪论伐韩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这天,惠王召来将军司马错和客卿张仪,让他们谈谈各自的看法。司马错主张先攻打蜀国,张仪主张先攻打韩国。惠王要他们各抒己见,摆出自己的理由。
张仪指出,蜀国,只不过是一个偏远小国,落后的部族。去攻打这样的国家,劳民伤兵,且不能扬名立业。就是夺取了这块土地,也没有多少实际利益。如果秦国先去亲近魏国和楚国,同他们发展友好关系,然后再出兵三川(今河南西北部),占领什谷(今河南巩义东北)关口,挡住屯留(今山西屯留境)境内的太行山羊肠阪道。让魏国隔断南阳(今河南济源、洪县之间太行山以南地区),楚国逼近韩都城南郑(今河南新郑),秦兵拿下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一直打到西周、东周的城郊,声讨周王的罪责。再挥兵占领楚国、魏国的土地。周天子知道无法解救,一定会献出九鼎国宝。秦国拿到这镇国之宝,掌握了地图和户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就会尽归秦有。
张仪最后说:“人们常说争名的人要到朝廷上去,争利的人要到市场上去。现在三川、周京就好比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大王不去那里竞争,反而要到戎狄一类落后地区去竞争,这不离帝王之业太远了吗?”
大将司马错表示反对张仪的观点。他说:“我听说,想要让国家富足,就必须开拓疆域;想要让军队强大,就必须使百姓富裕;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推广德政。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帝王的事业才会实现。”
司马错指出,秦国当时的疆域小,百姓穷,只能先选择容易对付的国家作为进攻对象。通过攻打它们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再者,蜀国虽是西部偏远的小国,但它是戎狄各族的首领,并且有夏桀、商纣那样的祸乱。用秦军去攻打它,好比让虎豹去驱赶群羊。得到它的土地足以扩大疆土;夺取它的财富足以使百姓富裕,军粮充足;不用多少伤亡,就能将它征服。攻克一个国家,而天下人不会认为是残暴;占有西部地区的全部财富,而天下人不会认为是贪婪。如此可以一举而名利双收。但如果要进攻韩国,劫持天子就会招致天下人的唾骂。
司马错对秦惠王说:“周王是天下的宗主,韩国是周王的盟国。周王知道将会失去九鼎,韩国知道将会失去土地,那么形势就迫使他们会通力合作。而且周太子一旦把九鼎送给楚国,韩国把土地献给魏国,那大王就会有更大的危险。”
秦惠王认真思考一番后,还是决定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攻打蜀国并占领了那里的土地,贬谪蜀王改封号为蜀侯,派陈庄作那里的相国。
蜀国既归秦国,秦国因而更加强大和富足。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注重总结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总结的诗词,有没有总结性的诗句啊意思是总结前面的展,我想找总结的古诗词精华,类似这样‘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01感叹时光飞逝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志》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3、数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雨含名字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带有雨字的古诗50首,含雨字的诗句,含有雨字的古诗词。带有雨字的古诗50首: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
-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我生君之
-
衬字又称衬词或垫音,是一种在话语中加进一些字,不表示意义,只起补充、调整音节,增强节奏,抒发感情作用的修辞方式。 衬字是以语音作为构成材料的修辞方式。插入话语中的衬字,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没有任何意义
-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作品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
-
《先秦散文·吕氏春秋·功名一作由道》原文鉴赏
-
作邑君真伯厚,去官我岂曼容。一廛愿托仁政,六字难赓变风。五噫已出东洛,三复愿比南容。学道未従潘盎,(南海谓狂为盎,潘近世得道者也。)草书犹似杨风。(杨凝式也。)石渠何须反顾,水驿幸足相容。长江大欲见庇
-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②。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③,彩晕扶桑暾④。中有至人谈寂灭⑤,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⑥。蛮
-
本篇序文却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叙述人物直言批评时政的事迹为主,不时杂以慨叹与评论,反复称述其直言忠谏的品格,措辞也极有分寸,藏锋不露,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