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韩愈·师说》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韩愈·师说》鉴赏

古文观止·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 【1】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 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是故,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5】,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 而耻学于师。是故, 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9】。士大夫之族【10】,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1】。呜呼! 师道之不复 【12】,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怪也欤!圣人无常师【14】。孔子师郯子、苌宏、师襄、老聃【15】。郯子之徒【16】,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7】,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1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9】。【注释】【1】受业:传授学业。受,同“授”.【2】闻道:懂得道理。师之:拜他为师。师,在此名词用如动词。【3】师道:我学习的是道。庸知:哪管.【4】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5】出人:超出一般人。【6】下圣人:低于圣人。【7】句读:断句。读(duo),也作“逗”,句中的停顿。【8】或不焉:不,同“否”。小学而大遗:学到了小的(句读),却遗漏了大的(解惑)。【9】巫医:以降神召鬼为治病手段的人。百工:各种工匠。【10】之族:这类人。【11】位卑则足羞:(老师)地位低则让人感到羞耻。官盛则近谀:(老师)官大则近于奉承。【12】复:恢复.【13】不齿:不能并列.【14】常师:固定的老师。【15】孔子:春秋时著名思想家,儒学创始人。郯(tan)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孔子向他请教少昊氏的官职名称。苌宏:周敬王时大夫,孔子向他请教有关音乐的问题.师襄:鲁国的乐师,孔子跟他学弹琴.老聃(dan):即老子,道教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问题.【16】之徒:这类人.【17】专攻:专长.攻:研究,学习。【18】李氏子蟠,即李蟠(pan),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进士。六艺: 六经, 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经传: 六经经文及其注释、解说。时: 时尚, 时俗。【19】 嘉: 赞许, 赞赏。贻: 赠。【赏析】柳宗元有几篇文章谈到韩愈的“师说”。一,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说:“今之世, 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 收召后学, 作 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 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这里的所谓师, 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 是指给社会上学业有成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 或给做官的当老师。唐朝时候, 反对这样的老师, 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 是狂人。只有韩愈不管这种风气, 不怕人家的耻笑, 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为了反对这种风气, 批驳这种耻笑, 他写了师说。二,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里说:“今世固不少章句师, 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 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 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 故又不为人师。”这里讲的章句师, 即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言道、讲古、穷文辞, 即指给社会上学业有成的士人做老师。柳宗元愿意言道、讲古、穷文辞, 但不敢做那样的老师, 怕触犯风气, 受到笑侮, 这里显出韩愈作师说的勇敢。三, 师友箴·并序:“今之世, 为人师者众笑之, 举世不师, 故道益离。”“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吾欲从师, 可从者谁? 借有可从, 举世笑之。”这里指出“为人师”要被众人耻笑, 但士子不从师学道, 在学道上怎么能够成就?说明从师的重要。这也说明韩愈作师说 的重要。还有别篇谈到“师说”的从略。从柳宗元的话里, 看到韩愈作师说不是一般的论说, 是具有反抗流俗的不正确的风气, 批驳错误的观点, 不怕人们的耻笑, 为建立新的师道而努力, 是具有很大的勇气的。师说一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什么要提“古之学者”呢?是针对当时的学者以从师为可耻说的。这个开头和结尾呼应。结尾说:“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结尾说的“古道”, 即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师道”。这个开头也同文章中的论点相应, 文章中提到“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两个“师道”, 即“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从师之道。文章中提到“圣人无常师”, 及“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师道”。这个开头一直贯穿全篇, 不仅首尾呼应, 并且脉络贯通。从行文的表达来讲, 有提“必有师”的, 有提“师道”的, 有提“能行古道”的, 又显得变化而不重复。再说这里提出“传道受业解惑”, 与上引柳宗元的提“言道讲古穷文”不完全一样。柳宗元的三分法是三者并列的,“言道”相当于后来说的“义理”,“讲古”相当于“考据”,“穷文”相当于“辞章”.韩愈讲的“传道受业解惑”,不是三者并列的,是“传道”与“受业”并列,在道与业方面有惑,请老师来解惑,解惑是贯串在传道受业之中的。韩愈说的“传道”,即柳宗元的“言道”,韩愈说的“受业”,即柳宗元的“讲古穷文”.柳不提“解惑”,因为解惑已包含在“言道讲古穷文”之中,可以不提.韩提出“解惑”,是针对当时人以从师为可耻来说的。要驳斥当时人以从师为可耻的错误认识,所以提出解惑来。这里提出:“传道受业解惑”,接下去讲“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惑就该从师解惑,这是承接“解惑”说的;再讲“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是承接“传道”说的.再下去是小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把“受业”放开不提.全文后面总结性的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呼应开头,“闻道”是承接“传道”说的,“术业”是承接“受业”说的,“解惑”却放开不提.为什么前面的承接不提“受业”,后面的总结不提“解惑”呢?大概韩愈的意思,“受业”有两方面:一方面指童子师的教句读,所以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样的“受业”,当时人并不反对,所以可以不提,针对当时人的错误认识,只讲“传道”、“解惑”.另一方面指接受专门术业,像“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即向郯子问少昊氏怎样以鸟命官,向苌弘学音乐,向师襄学弹琴,向老子问礼.因为“术业有专攻”,所以孔子向这些专家学习,这个“受业”是指接受专业知识说的。要向这些专家请教,说明孔子在这些专业知识上有惑,要请他们解惑,解惑已含在受业之中,所以只用“术业有专攻”来承接“受业”,可以不提“解惑”了。上文的承接不提“受业”,可由下文的承接“受业”来作补充;下文的总结不提“解惑”,因上文的讲解惑已作了说明。上下文互相补充,既讲得全面,又可以避免重复,这是善于剪裁的地方。当时人反对在“传道受业解惑”上从师,错误地以为“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认为彼此的年纪相近,对道的认识相似,不应该相师。以地位低为可耻,对官大的就恭维。作者用什么论点来反对这种错误的认识呢?他提出当时人尊信的圣人的话来做立论的根据,使对方不得不折服。当时的圣人指孔子,孔子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所以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来说明解惑从师的必要.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所以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提出“闻道”来,说明传道从师的必要.这里都引孔子的话来作证,使当时人不能不信服.那末为什么不明引孔子的话呢?因为下文提到孔子以谁为师,又提到“孔子曰”,两处提到孔子。要是这里的“非生而知之”和“闻道”都引“孔子曰”, 就显得重复。所以上面两处引孔子的话, 不采取明引, 把它融化在文章里, 这里显出文章的变化来。再看 师说中的议论, 为什么要提出“解惑”和“传道”呢? 当时的士大夫之族, 反对从师的理由, 即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 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 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针对这种错误认识, 作者认为由于只看重官大的就恭维, 不理解解惑的重要。人不是生知, 就有惑, 就要解惑; 要解惑就要从师, 不管年龄的大小, 官位的高低。所以从非生知提到解惑从师的必要。这里含有对高官就恭维的藐视, 用圣人来作比。圣人不是生知, 也有惑, 也要从师解惑。高官在认识上总比不上圣人, 就更有惑, 更要从师解惑。他不承认官高了就没有惑, 就不要从师, 这是他的高明处。针对“彼与彼年相若也”, 就提出“生乎吾前”和“生乎吾后”来。不光年相若的可以相师, 就是“生乎吾后”, 比我年纪小的, 只要他“闻道也亦先乎吾”, 我也该从他为师, 并说明这就是“师道”, 用来破除“年相若”的不能相师的说法。针对“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指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这些议论都是有的放矢, 是有力量的。在这里,把“道相似也”不宜相师这一点放下了, 没有驳斥, 是不是文章有疏漏呢?不是的。这点要放在下面讨论, 所以这里先不谈。这也显出全文前后呼应安排的手法。这篇是 师说, 说明什么是“师道”。说明的论点是有针对性的, 但不采用驳诘的写法, 所以不是列举对方的错误论点来加以一一驳斥, 采用先说明什么是师道, 再举出对方的错误意见来批驳。这篇文章的另一特色, 他不光是说理, 还带有强烈感情。这种感情是从反抗流俗的嘲笑来的。“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两句感叹的话, 反映了他的感情。“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用疑问句来表示感叹。文章除了说理外, 还举出例证来加强说服力。例证有两种, 一种是一般地说的, 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接下来就指出士大夫耻相师的错误。一种是具体指出的, 像“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接下来就指出“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又象“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接下来就说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样说,就回答上面“道相似也”的问题。不仅“道相似也”的可以相师, 就是对不如自己的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 也可以认他为师来学习他的技艺。从而显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符合圣人之道, 是符合师道的, 今之学者以从师为可耻是错误的。全篇围绕着“传道受业解惑”来立论,善于运用对比,运用排偶,来展开议论,富有说服力.在对比排偶上又出以变化。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对比,今之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对比,孔子不耻相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对比,最后以今之学者李蟠的不耻相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对比,经过这样的对比.李蟠的不耻相师与孔子的不耻相师一致,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致,是符合师道,从而显出今之学者耻相师是背离孔子之道,背离师道,是错误的.但作者的行文又出以变化,不象上面讲的那样呆板。比方他不提今之学者,说“士大夫之族”,不提孔子不耻相师,说“圣人无常师”,不提今之学者李蟠不耻相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显得他已是个学者了,却“不拘于时,学于余”.在形式上不像对比,实际上是对比,显出行文的灵活变化。再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与“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排比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也是排比句。排比句是对偶的,可以加强气势,但接下去的句子又有变化。象前一个排比句后接“吾师道也”,是用散句;后一个排比句后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从“是故”到“其皆出于此乎”这一长句是散句,但这一长句中的“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是对偶句。再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都是对偶句,下面的句子又都是散句。这些正是散句和偶句的错综变化,使文章写得有气势,又灵活变化,构成这篇文章语言上的特色.

猜你喜欢
  • 庐山九天采访使

    《太平广记》 卷二九 “九天使者” 条引 《录异记》: 唐开元中,玄宗梦神仙羽卫,千乘万骑,集于空中。有一人朱衣金冠,乘车而下,谒帝曰: “我九天采访,巡纠人间,欲于庐山西北,置一下宫,自有木石基址,

  • 〔美国〕德莱塞《我梦中的城市》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美国〕德莱塞 【原文】: 它是沉默的,我的

  • 《李屏山挽章‌赏析》

    李屏山即李纯甫。据《中州集》载:“纯甫,字之纯,弘州人。承安年间进士,仕至尚书右司都事。”《归潜志》称他“喜谈兵,慨然有经世志”“中年度其道不行,益纵酒自放”“唯以文酒为事,啸歌袒裼,出礼法外”。元好问在汴京期间,曾与他诗酒唱和,表现了同声相应、切磋与共的深厚友谊。正大八年(1131),李纯

  • 《李季实以龙鹤山菜饼见惠长句将之吕兄亦有和赏析》

    【原题】:李季实以龙鹤山菜饼见惠长句将之吕兄亦有和章借韵答谢

  • 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全诗赏析

    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一作裴司士见访枉驾:一作枉顾

  •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全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周南m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全诗赏析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校 作品赏

  • 关于中元节的古诗(精选78首)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元节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元节的古诗 1  1.《日赠张尊师》  日赠张尊师(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2.《中元日观法事》  中元日观法事(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

  • 《抑》原文与鉴赏

    作者: 邵之茜 【本书体例】

  • 《肥水之战》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司马光 太元七年 (1) ,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 (2) ,议曰:“自吾承业 (3) ,垂三十载 (4) ,四方略定 (5) ,唯东南一隅,未霑王化 (6) 。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