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与友人书》原文|翻译|赏析
明·屠隆2
燕市带面衣3,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4。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5。人、马屎和沙土,雨过淖泞没鞍膝6。百姓竞策蹇驴7,与官人肩相摩。大官传呼来,则疾窜避委巷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8。此中况味如此。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9,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10,酒家白板青帘11,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12。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13。
1本文选自明人小品集。2屠隆(1542—1605):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有传奇县花记、修文记、彩毫记三种,诗文白榆集、由拳集、鸿苞集等。3燕市:明都城北京。4衢(qu)陌:总指街道。衢:四通八达的道路。陌:田间的小路。5烟突:烟筒。6淖(nao)泞:泥泞。淖:泥沼。7策:驱赶。蹇(jian)驴:驽弱的驴。8踵:脚后跟。9浦:水滨。10罟(gu):网的总名。11白板青帘:指酒家的白墙与青色酒旗。12挈(qie):提。13长安:代指京城。
【析点】 这封短小精美的书信,以洗练晓畅的文字,无比生动地描绘了京都与乡村生活的强烈反差,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作者摄取居住环境这个独特的视角,通过都市生活的污浊、喧嚣、纷乱与乡村生活的清新、宁静、恬淡所形成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前者的厌倦以及对后者的热切向往。作者突出以“风沙”和“泥泞”写都市的污浊、喧嚣与纷乱。写“风沙”以静状动。通过人从风沙中归来后“两鼻孔黑如烟突”的静态描写,启发读者狂风扑面的动态联想,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写泥泞,又以动状静。通过“大官传呼来”这一特定情景中人们“狂奔疾窜”以至“流汗至踵”的动态描写,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京都道路如何令人举步维艰,生动传神,“淖泞没鞍膝”之景如现眼前。写江边渔村的清新、宁静与恬淡,作者则以蒙太奇手法组接出一连串如诗如画的镜头:夕阳返照入林,江上渔舟荡漾,沙滩光亮如雪,花下晾晒渔网;随风飘扬的酒旗掩映于垂柳绿阴之中,手提鲜鱼、酒器的老翁正步出柴门。文笔优美,令人陶醉。
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在思想取向上大多儒道互补,一方面仰慕功名,一方面又渴望摆脱尘世的束缚。因此,“优游于山水之间”的作品多不胜数。这篇短信独能不落俗套,以京都与乡村比照着笔,如幅幅素描,极为生活化,别具一格,实践了作者反对模仿的文学主张,堪称明代散文中的短篇精品
-
【名句】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注释与译文]“裹尸马革”即“马革裹尸”,形容英雄战死沙场,没有棺木收殓,只用马皮包着尸体埋葬。后汉马援曾说过:“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汗竹,指
-
晓起对笔架山 正义讴歌志未阑,卑风犹炽意难安。 此生不舞如椽笔,愧对门前笔架山。诗词类别:即事感怀来源:《八桂四百年诗
-
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
-
【名句】邦 ① 之兴,由 ② 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注释】①邦:国家。②由:由于。 【释义】国家的兴盛是由于得人心;国家的灭亡,则是由于失去人心。 【点评】人心向背对国家兴亡至关重要。 参考文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空心的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漆黑的夜,寂静无声。偌大的黑暗空间就像野兽的血盆大口,将仅有的一点光明吞噬掉。 我绝望的望着那如火柴般的星火消失在茫茫黑夜,站在黑暗中的原野,茫然四顾,不知何处是我应该去的地方。 我在黑暗中独自行走,总也走不出如同迷宫式的黑
-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作品赏析【注释】:三五夜①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①三五夜:即十五
-
《盖师道贵乎,刚严简重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故乡我的故乡,是个小小的村落,坐落在大地之上。在村子里生活着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是我后来进入城市时经常会想起,会怀念的村庄
-
这首诗作者采用乐府旧题写作,充分反映途中的艰辛情状和胸间的忠愤,慷慨悲凉。《文选》李善注,这首诗以四句为一解,合九解成一篇。 首解四句写登程。下笔就写“朝发”、“暮宿”,是记实,也见出受命北去时行程的迅急:早晨刚出都城北门——广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