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蛇》原文|翻译|赏析
清·蒲松龄1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2。寻途登觇3,见巨蛇围如碗4,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5,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用刺刀攫其首6,攧不可去7。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1蒲松龄(1640-1751):号留仙,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有聊斋志异等。本文与下文均选自此集。2厉:猛烈。3觇(chan):偷视。4围:指蛇的粗细。5殊无:一点也没有。6刺刀:指螳螂的粗大似镰刀的前足。攫(jue):抓。7攧(dian)跌、摔打。
【析点】 微不足道的小小螳螂与凶残的庞然大物巨蛇相搏,已属奇观,而后者竟战死在前者“手”下,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螳螂战巨蛇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作者为写这一仗的惊险残酷,先写巨蛇的凶猛。这蛇,体雄硕,“围如碗”;力大而性烈,“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就是那“似有物捉制之”的“反侧倾跌之状”,不也显出它凶暴而灵活善搏的气势么? 然而,作者写巨蛇之势之威之力,恰恰反衬出螳螂用“刺刀”“攫”蛇头“攧不可去”的勇猛与顽强精神
螳螂将巨蛇战败或许是一个偶然现象,然而偶然常出于必然。因强者也有弱处,只要弱者善于勇于发挥己之强处,以挟制强者的弱处,也会由劣势转为优势,直至战胜强者。蒲老先生这一则颇具艺术表现力与逻辑思辩的故事,所寓之理也正在此吧
-
【名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注释与译文]人生的悲事莫过于活生生的别离,人生的乐事莫过于交上新的知己。 参考文献 (先秦)屈原《九歌·少司命》
-
与妻书 林觉民意映①卿卿②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
明·叶绍袁2三则 ·之一(乙酉九月)初四日,壬子。曈昽日出矣3,方鼓枻4,又雨。过石
-
作者: 李志慧 【本书体例】
-
【名句】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雨洒树林,云气显得格外潮湿。清风从花枝下吹来,那鸟声都带有香味。 明贾惟孝 《登螺峰四顾亭》 诗: “杰阁危栏枕翠冈,天开图画引壶觞。人生能得几时醉,世事可怜
-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出处】唐韩愈《 山石 》。 【意思】这样的人生呵: 真快乐! 何必要象笼头里的骏马,被人拘束被人骑! 唉唉! 我们几个志同道
-
●河满子 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 苏轼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 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 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
-
名言: 常者,道之纪也;道不以权,弗能济矣。 释文>= 注释: 纪: 纲纪, 根本。权: 权变, 根据客观情况而作出改变。济: 补救。 句意: 保持常态是道的根本; 道假如不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动,
-
寂寞蝉声静,差池燕羽回。秋风怜越绝,朔气想台骀。相去数千里,无因同一杯。殷勤望飞雁,新自塞垣来。
-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① 。(《庄子 · 至乐》) 【注释】 ①褚(zhǔ): 口袋。绠(gěng):吊水用的绳子。汲(jí):从井里往上打水。 【译文】 口袋小了装不下大的东西,井绳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