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减斋先生》原文|翻译|赏析
清·高阜2
寒家敞垣上藤萝3,见者多赏其初夏展放时,新绿如染,叶叶鳞次,微风过去,作碧波千万顷。而某更领略秋冬之际,霜深宇净,落叶满庭阶,如在万山深处,令人意思孤远。因意此萝为先君手植4,至今三十余载。先君见背已二十余年5,犹令某对之肃肃6,不敢作凡近想。生我之教训,固何时已乎7!
敢请先生为书“萝栖”字,以宠其居8,志不忘也9。
1 周减斋:周亮工,字减斋。清代著名书法家。2 高阜(生卒年不详):字康生,工画水仙。有萝栖稿。3 敝:破败。垣(yuan):矮墙。藤萝:即紫藤,高大木质藤本,供观赏,亦有药用价值。4 先君:自称去世的父亲。5 见背:谓父母去世。6 肃肃:恭敬貌。7 已:止。8 宠其居:增加居室的尊荣。9 志:标志。不忘:指不忘先君。
【析点】 求人赐馈的信札,历代不乏。但多过分拘于礼而失于情、流于俗。高阜这封求人为居处题额的短函,构思新巧,以情动人,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信中先描述藤萝在不同季节的不同风貌。初夏时,“新绿如染,叶叶鳞次”,碧波荡漾;秋冬之际,“霜深宇净,落叶满庭阶,如在万山深处”。笔触简洁明净,格调清新自然。但作者的真意不在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寓情于景,由藤萝牵溯出对亡父的一往深情。他不同于“见者”之赏,而对秋冬之际的藤萝情有独钟,是因其“令人意思孤远”——藤叶的凋零,使作者自然联想到人事的代谢;尤其“此萝为先君手植”,更令他睹物思亲,情动于衷。三十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藤萝如今已“作碧波千万顷”。其间大自然多少风雨,人世间又历经多少沧桑! 父亲仙逝虽已逾廿载,但对先父的尊崇与思念却伴随藤萝的成长与伸延,终始不渝。
作者笔下藤萝,在写实性之外,别寓深意。藤萝在结构上,是串缀全文的线索;在情感上,是联结死者与生者的藤线;在作者心中,高洁平和的藤萝同时又是亡父人品的象征,生命的延续。因此,“萝栖”二字便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寄托了作者对亡父的无限怀念之情。面对这样一封饱寓深情的求字信,周减斋先生想必要为之感动而欣然提笔的
-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
名言: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 注释: 与: 给与。惠: 恩惠。 句意: 可以索取, 也可以不索取, 取会伤害清廉; 可以赠送, 也可以不赠送,
-
国学名句“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出处和解释
【名句】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语出明代聂大年《座右铭》。有短处不可遮掩,遮掩短处,短处仍然还是短处;有长处不可夸耀,夸耀长处那么长处也便不是长处了。说明人应当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不
-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共作千里伴,俱为一郡回。岁阴中路尽,乡思先春来。山雪晚犹在,淮冰晴欲开。归欤吟可作,休恋主人杯。
-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作品赏析【邵宝注】公于广德二年自梓州往阆州,来游此亭。鹤曰:二史:
-
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荷花都有哪些叫法,内容包括荷花在古代称呼,荷花在古代称呼,莲在古诗词中的称呼。荷花在古代的称呼有:莲花、芙蕖、菡萏、芙蓉、君子花等。荷花(Lotus flower)属山龙眼目,莲科,是莲属二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
-
【3856】两个世界间的托克维尔:一种政治和理论生活的形成(〔美〕谢尔顿•S•沃林著,段德敏等译,译林出版社,60 2万字,2016年7月第1版
-
塞鸿高,仙露满。秋入银河清浅。逢好客,且开眉。盛年能几时。宝筝调,罗袖软。拍碎画堂檀板。须尽醉,莫推辞。人生多别离。
-
词作开首二句:“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词人这一年四十九岁,故曰“百年强半”,被排挤出朝廷,羁留南方达十三年之久,故曰“犹在天南畔。”秋高气爽,临轩赏月,把酒观菊,本当是很惬意、快活时节,但却被抛置在天之涯海之角。更何况,奸贼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