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与王忠玉、张全翁游西湖(节选)·[宋]苏轼》原文
[宋]苏轼
北山非自高,千仞付我足。
西湖亦何有,万象生我目。
苏轼自熙宁七年(1074)离开杭州,至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时隔整整十五年。杭州是苏轼非常喜爱的地方,他第一次离开后,常常怀念着这里的山光水色,民情风俗。这次出知杭州,他当然十分高兴。元祐五年(1090)二月,苏轼与友人王忠玉、张全翁游西湖、访北山等地,因忠玉赠诗,苏轼次韵答之,作是诗。
“北山非自高,千仞付我足。”这是诗人写登山时的亲身感受。“北山”是杭州市灵隐寺后的北高峰,海拔314米,自山下有石磴数百级,盘折三十六弯通山顶。登临眺望,群山屏列,西湖云光倒垂,波平如鉴。千仞,形容山极高处。“仞”是长度单位,说法不一,一仞约为七、八尺。“付”是给与的意思。这两句诗,意谓北山虽高,可它自身不会增高;只要你肯登攀,纵然是千仞之峰,凭借自己的双足就能上去。
人们常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谓高瞻远瞩,就是这个道理。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不仅把诗意推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广的视野;而更主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怀。同样,杜甫望岳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他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苏轼的这两句诗,就其本意来说,也是告诉人们:不要怕山高,只要双脚肯登攀,就能“凌绝顶”。然而在客观上,却表现了苏轼敢于正视和克服人生、仕途的种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当然,我们从中也能深刻领会“欲登高,必自卑”的道理。要想登上高峰,就必须从低处开始,然后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攀登。只要中途不废,定能到达顶峰。
由此,推而及之:做学问,搞科研或其他工作,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取精的过程,亦即是由普及到提高、由一般到特殊、由知此到知彼、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这与登山同出一理:故知难而进者,事则成;遇难而退者,事则废。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这个道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乡村故事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乡村儿童的故事,古诗,关于乡村儿童的故事,古诗,关于乡村生活的古诗。村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
-
探 索 者 ◆ 劳伦斯 人生就是不断在意识领域冒险的过程。云柱和火柱、昼与夜轮番在人面前穿过时间的荒野,直到人开始向自己一次次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每一个人都难以忘却自己的故乡。 大诗人李白尽管豪放飘逸,一生纵横南北,啸傲江湖,但仍不免时时眷恋故乡,不断产生袅袅乡思。“锦城虽云乐
-
诗通过写思妇追打啼鸟的痴憨,含蓄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她对远戍边地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
孙鲂 蜀葵鄙下兼全落,菡萏清高且未开。 赫日迸光飞蝶去,紫薇擎艳出林来。 闻香不称从僧舍,见影尤思在酒杯。 谁笑晚芳为贱劣,便饶春丽已尘埃。 牵吟过夏惟忧尽,立看移时亦忘回。 惆怅寓居无好地,懒能分取
-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
【名句】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 语出《淮南子·说山训》。众人都邪曲就容不得直士,众人都不端就容不得正人。说明在邪曲之人云集的地方正直之士无法立足,定会遭到他们的排挤和攻击。曲:邪曲。枉:意同“曲”。
-
随感录四十一从一封匿名信里看见一句话,是“数麻石片”(原注江苏方言),大约是没有本领便不必提倡改革,不如去数石片的好的意思。因此又
-
写在《坟》后面 在听到我的杂文已经印成一半的消息的时候,我曾经写了几行题记,寄往北京去。当时想到便写,写完便寄,到现在还不满二十
-
作者: 张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