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节选)·[宋]杨时》原文与赏析
[宋]杨时
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
翩翩黄小儿,毛发忽已苍。
願言群学子,共惜此日光。
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
这是一首勉励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学习的诗。全诗共五十句,所节选的是开头八句。
诗篇的第一、二句开门见山,入手擒题,点明时光不会回头,就如滚滚东流的江水,一去而不返。扶桑,指日本国,此处亦指东方。颓波,指的是向下流去的水势。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脑海中浮现出孔子的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四句则更进一层,强调时不我待,有很强的生命意识。昨日还是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不知不觉地倏忽之间就已白发苍苍。因为人生易老,那么更显得时光宝贵。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前四句诗分别从时光易逝和人生易老这两个角度来突出时间对于人来说是多么宝贵。
在前四句充分铺垫、充分“蓄势”的基础上,第五、六句就正面道出了主旨:希望好学的青年人,都来珍惜这宝贵的时光。
七、八句则进一步深化主题:做学问应当把握住大好时机,而最好的时机在青春年华,因此在这时必须奋发努力,切莫贻误大好时机。
作者杨时是北宋著名学者,又号龟山先生。他先后就学于程颢和程颐,是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见他对于学习的态度是十分虔诚的。全诗中以儒为等正宗的观点当然不足为训,但他主张珍惜岁月,把握时光,勤奋好学,安贫乐道,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诗篇词意恳切,明白晓畅,开门见山。于娓娓道来之中又有一种奔放的气势,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为了增强诗篇的感染力量,作者还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使主题更为突出。如诗的一开始就以奔腾的江河及人生的短促来烘托出时光的珍贵。全诗一韵到底,气势排荡而活跃流转。由于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说明深刻的哲理,使这首诗具有生动的“理趣”。
-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
作者: 张家顺
-
【原题】:陈洮湖取古今梅诗自鲍明远降至今日名腾集中所赋悉和之凡千首计三十六卷十日然后读毕用其叙中四韵和题其后
-
【原题】:挽端州黄大用大用喜读书有志行数过予讲讨虽未诣宗本要佳士可尚也心为形役遂以病死作二诗哭之
-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覆,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余发喜却变,白间生黑丝。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百灵未敢散,风破寒江迟。
-
论题解析 [解题]荣与辱(honor and disgrace),即荣誉和耻辱。荣与辱,是荣辱观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社会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褒贬评价和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荣指光荣或荣誉,辱指耻辱。荣
-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
此时模样,算来似,秋天月。无一事,愖惆怅,须圆缺。穿窗牖,人寂静,满面蟾光如雪。照泪痕何似,两眉双结。晓楼钟动,执纤手,看看别。移银烛,偎身泣,声哽噎。家私事,频付嘱,上马临行说。长思忆,莫负少年时节
-
吉林省敦化市陈翰章烈士陵园内,一幅只有陈翰章将军头颅的照片安放在纪念馆的展台上,供人们瞻仰。 ——题记仰望这幅照片,仿若在仰望一座
-
[宋]陆游 小雨迎藜杖,微风入葛巾。 宁甘结袜系,不作拜车尘。 施药乡邻喜,忘机鸟雀驯。 家山又初夏,好在不赀身。 陆游的《野兴》写于晚年,其时他已罢官多年,闲居山阴,过着一种“迷途问耕叟,过渡上渔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