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忏·[清]张月楼》原文与赏析
[清]张月楼
自家谩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最羡两堤杨柳树,看它越老越心虚。
张月楼,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云南学政张学庠孙女,举人曾汇女,直隶同知夏清和之妻。著有两面楼诗稿。
这首诗告诫人们学习要谦虚,切不可骄傲自满。它看起来是在谈越谦虚就越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另一方面又道破了一个人生哲理:思想境界高了,目光才会远大。
“自家谩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自己自欺欺人吹嘘说自己已满腹经纶,这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估价,也是不学无术、夸夸其谈的恶习,一坐下来好好读点书就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此所谓“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学点皮毛就以为成了学问家,什么地方也可以露一手了,殊不知浅尝辄止,哪儿都派不上自己的用场。“学然后知不足”,学海无涯,知识无穷,书读得愈多,你愈会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了。这样,头脑才能清醒过来,不敢再去大话连天。
“最羡两堤杨柳树,看它越老越心虚”,值得人们称羡赞扬的堤岸两旁的杨柳,随着岁月的增长,树心反而虚空,不因扎根的时间越久越去炫耀老成的姿态。诗用比喻,说明一个人越老越是谦虚,没有以老资格而傲慢于世。这与前面所说的初出茅庐的狂妄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越老越谦虚呢?这是因为越老读的书越多,读的书越多学习的态度也就越谦虚。
大凡不谦虚者,总是自视其高,实际上思想境界低了;而谦虚的人,总是自愧其低,实际上思想境界高了。不登山不知高低,不管是谁,在学习上要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思想境界,这样他求知的目光方能望得很远,视野也才会阔大。古往今来的大学问家,不都有这样勇于登攀的胸怀吗?
-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
作者: 高安 【本书体例】
-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求得治理国家的最根本办法,没有比端正社会风俗更重要的了。《明史·叶伯巨传》:“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正风俗之道,莫先于守令知所务。” 【例】领导干部走得端,行得正,站得稳
-
自是东西客,逢人又送人。不应相见老,只是别离频。度日还知暮,平生未识春。倘无迁谷分,归去养天真。
-
《淮南子》 散文著作名。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关于此书内容,东汉高诱《淮南子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下古诗词手抄报,内容包括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内容,关于古诗词手抄报图片,古诗的手抄报(要图)。分成几部分:写一些古代诗,词,歌,赋·····或者分成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特点;要不就写一些伟大的文人和他们的生平简介及诗文。 例如
-
李白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 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 幽缄倘相传,何必向天台。 崔山人,唐代画家。唐明皇时隐士,名未详
-
此生念念浮云改,寄语长淮今好在。故人宴坐虹梁南,新河巧出龟山背。木鱼呼客振林莽,铁凤横空飞彩绘。忽惊堂宇变雄深,坐觉风雷生謦欬。羡师游戏浮沤间,笑我荣枯弹指内。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千里孤帆
-
马致远她她她,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她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
-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 2 ,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 3 ,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 4 ,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5 ,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