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其一)·[宋]徐玑》原文与赏析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徐玑,南宋诗人,与同乡徐照、翁卷、赵师秀三位诗人并称“永嘉四灵”。他们效法晚唐诗人贾岛、姚合,标榜野逸清瘦之风,其诗多写田园山水,偶有灵秀之气;而在这种灵秀之气中,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徐玑这首诗正是如此。
秋行原有二首,主要抒写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与赞赏之情。此处所录是其中的第一首,通过对秋蝉、碧柳、清溪、木叶的描写,表现了浓郁的秋兴。前一联写傍柳听蝉。诗人于清秋乘兴出游,傍着柳荫,一路信步徐行,喜听那蝉声戛戛,有如弹筝一般。秋蝉长鸣,本是平常之景,不足为奇,可诗人却凝神细听,兴味盎然。究其原因,乃是缘于诗人以闲适之情追求一种野逸之趣,借写闲游听蝉表现出他宁静安恬的心境。后一联写叶落清溪。诗人听蝉之余,又静观默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叶落溪水细浪生的瞬间镜头,然后付诸笔墨,写来颇具诗情画意:一道清溪,水平如镜,一片树叶,偶然飞落水面,顿时泛起涟漪。可以想见,诗人闲静的心境此时将随着溪水的波动而产生无可名状的起伏。这联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与前联相应,同样反映了诗人对那种野逸之趣的艺术追求。
除了浓烈的诗趣以外,后一联“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两句,还富含着深刻的哲理。艺术形象的客观意义往往超出作者的主观意图,不管诗人徐玑当时作诗是否意识到一定要表现什么哲理,但是,我们从这两句诗所描写的自然意象中至少可以悟出这样两点:其一,平静的溪水因一叶飞来而失去平静,这说明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绝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才不致于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泥坑;同时,也说明了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既有内因(如溪水本身能够流动即是内因),又有外因(如一叶飞落水面即是外因),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溪水象固体一样不能流动,再有多少落叶飞来也不可能产生细浪)。其二,平静的溪水一时间又发生波动,这说明静和动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二者可以互相转化;而静是暂时的,动则是经常的,事物只有通过“动”才能变化发展。比如“小溪清水”,假若长期静止不动,那就会失去其清澈可爱的特点,成为一泓死水,以至变腐发臭。况且,溪水的不流动只是一种宏观现象,也并非绝对不动;就微观而言,诸如水面分子的蒸发、死水中细菌的活动等等,也仍然在不断产生运动变化。因此,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只有动才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
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 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 化为一溪雪。 【注释】山白:指月光照着山间,即指夜晚。欲:将要。结:凝结。得:得到。 【大意】夜晚,月光洒满山间,突然鸟鸣叫起来,石头冰冷,石上的
-
记忆里,那件大衣橱一直是家中最大、最值钱的家具,那是专属于母亲的物什,尽管里面大多盛放着父亲和我们兄妹的衣物,母亲自己只有很少的几
-
楚辞·九歌·少司命屈原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
-
《只三句绝佳 李清照 赵明诚 陆德夫》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东府忧春尽,西溪许日曛。月澄新涨水,星见欲销云。柳好休伤别,松高莫出群。军书虽倚马,犹未当能文。
-
词题取作“春日”,全篇也不乏记绘春日的景物和感受,是故今人选本多视本词为伤春、惜春之作,以致将词中“三五年时”、“影儿”、“伊”也解释为“春”字的拟人化表现。
-
作者: 王安石 【原文】: 江之南有贤人焉(1),字子
-
《洪范》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的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下面将根据要求为您提供一些对《洪范》的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原文: 宰予春秋,《爾雅》、《風》、《訓》、《說文》、《字》、《鄭氏箋注》庶幾之注。 洪范之義,圣人之意也,故之於言也范也。 注释: 宰予春秋:指宰予撰写《春秋》一书,宰予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 《爾雅》、《風》、《訓》、《說文》、《字》、《鄭氏箋注》
-
朝咏游仙诗,暮歌采薇曲。卧云坐白石,山中十五宿。行随出洞水,回别缘岩竹。早晚重来游,心期瑶草绿。 作品赏析下马二林寺:一作下马西林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屈原的七字古诗词,内容包括屈原的4句7字诗,屈原的4句7字诗,7字4句诗屈原。屈原遗留下来的作品中没有诗,他所作的都是词,最短的词是这首《九歌·礼魂》。《九歌·礼魂》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