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节选)·[唐]王维》原文与赏析
[唐]王维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以上所录,系王维七言歌行体古诗桃源行的最后部分。此诗是根据陶渊明桃花源记改写。二者体式虽异,而神韵俱佳。王维性好山水,田园诗乃山水诗的近邻,田园诗的祖师自是他慕仰的对象。王维又性好谈佛,禅机玄理给他的诗作罩上了变幻清空的灵光。在这首他十九岁时写的诗中于此已可见端倪。
那位不意中探访过桃花源的渔人出洞回归之后又思念起此地,山重水复不能阻挡他旧地重游的愿望。离开家门终于打算开始畅游。(“游衍”,本出自诗经·大雅·板:“昊天日旦,及尔游衍。”孔颖达疏云:“游行衍溢,亦自恣之意也。”)渔人对自己颇为自信,他认为对所经之地从来没有迷路的历史。而这一次他的经验在变化了的环境面前显得是那样的无能为力!他只能凭回忆仿佛记得当年的那座山,那条溪,那座林,但现在溪水的岸边到处都有桃花。仙源今在何方,实在无从寻觅,他只得惆怅地踏上归家的路程。
此诗结处以一个“变”字收束统摄全诗,旨深意蕴,颇耐咀嚼。
虚实变。起首写实,后由实入虚,似实似虚,虚实相生。又由虚入实,结尾处欲由实觅虚,然终不可得。
古今变。“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彼时之人,距晋太元中已相距600多年。民俗、民心之变迁何止霄壤!
仙俗变。“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仙境是一片乐土;没有俗世的阴险、纷争、污秽和离乱。这样的仙境倒是人们乐意去投奔的,但又虚无飘渺,无从寻觅。诗歌仿佛在昭示人们:仙境、乌托邦之类只是一种寄托、一种空想、一种期盼。我们的脚步要站在现实的土地上,把世俗的人的社会整治得更加和谐、更加富庶、更加安乐、更加美好!这,当然已超越古代寄情山水田园的隐逸大师的本来认识之上了。
-
宋词典故·榴花开欲然 【出典】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术笑有此赠》诗:“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见《全唐诗》卷一七二)按:然,通“燃”。 【释义】 李白诗形容红色的山花,有“山
-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
官虽镇阳居,身是镇阳客。北园潭上花,安问谁所植。春风无先後,烂漫争红白。一花聊一醉,尽醉犹须百。而我病不饮,对花空叹息。朝来不能归,暮看不忍摘。谓言花纵落,满地犹可席。不来才几时,人事已非昔。芳枝结青
-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高中古诗词答题基本知识,内容包括高中语文古诗答题技巧,高考古诗词每道题答题方法,高中语文古诗词的答题方式、规范。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
-
【3048】邓小平治国论(李君如著,人民出版社、中国审计出版社,47 5万字, 2016年12月第1版,66元)。△作者将长期思考和研究的成果汇集
-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具体的地点已不可详,总之是太行、黄河地区的一所古台,附近还有废弃的军事工事,气象十分荒凉。 上片以“茫茫大块洪炉里”开头,作者并不直接从具体的景观着手,而是扩大到无垠的空间,也就是一片天地洪荒的景象。同样,在点出
-
江景又妍和,牵愁发浩歌。晴沙金屑色,春水麴尘波。红簇交枝杏,青含卷叶荷。藉莎怜软暖,憩树爱婆娑。书信朝贤断,知音野老多。相逢不闲语,争奈日长何?
-
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今人臣之所誉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谓同取;人臣之所毁者,人主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