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宋]王安石
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此诗以金陵的兴亡历史为题材,在怀古幽思中,寄寓了逸乐陷人祸国的深刻哲理,表现出诗人的深沉感慨。
全诗紧扣颔联的哲理句,于宏观、微观的不同视角进行观照印证:
“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二句是对历史现象高度浓缩的概写:历代占据二江、定都金陵的开国之君,都是白手起家的,可是这辛辛苦苦创立的基业,在他们的子孙手里,却被轻易断送。“二江”是宋代的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诗在“孤身”与“多以”的两相对比中,既写出了创业的艰难,又写出了丧国的容易,寓含着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喟,从而为颔联的理性思考提供了意蕴深刻的感性印象材料。
诗人从宏观的角度鸟瞰历史,从盛衰相继、兴亡更迭的历史现象中体味到:“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此联为全诗诗旨所在,也是诗中极具份量的哲理句,全诗就是围绕此二句铺陈展开的,它紧承首二句而来,既点明首联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揭示了表面现象下隐含着的带有历史必然性的规律:创业者历经磨难,深知创业艰难,开国之初,多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不敢稍许马虎苟且,但这份基业传到子孙手里,却成了他们挥霍的资本,他们淫靡奢侈,逸乐无度,无远虑而只顾眼前,贪享乐而不恤民情、不理朝政,亲佞远贤,虽坐拥百城,却不堪一击,以至于乐极生悲,祸从天降,国倾身亡,为天下所笑。“尽出”点出无一例外,承平日久,继业者总思逸乐,而失去了创业者的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安知”点出继业者的昏聩。此联似乎已不仅仅是对建都金陵诸国政权更迭原因的局部把握,而已成了在更高层面上对历史上一切政权王朝盛衰兴亡规律的概括,因而极具劝诫力量。它警醒着耽于逸乐的统治者们,不要陶醉于眼前的歌舞升平,不要乐融融于颂歌赞辞之中,要坐稳江山,须居安思危,否则莺歌燕舞冲昏头,溃疡从国家肌体内部滋生蔓延,一朝病入膏肓,补救来不及,悔恨也就无用了。
如果说前半首是从宏观角度观照历史现象,探索兴亡规律的话,那么后半首便是从微观角度举例印证前半首的。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此二句是说金陵城中的东府城曾是东晋简文帝的丞相、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这个一度是那样喧闹繁华的地方,由于继业者的贪图逸乐,使国破身亡,如今只残留着几间寂寥冷落的佛寺;当年商女唱的陈后主谱写的玉树后庭花遗曲,这曾使后主成为亡国之君的淫靡之音,如今在画舫穿梭的十里秦淮依然余唱未休。南朝旧事足可印证诗人的深邃见解,也足可预示犹迷醉于靡靡之音的当朝统治者的前景。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表面是怀古吊今的嗟叹。当年东周的大夫和殷朝的旧臣因为悯伤故国,眷怀旧都而作黍离麦秀之歌,但那已是过去了的事,兴亡更迭,既然谁也无力左右,那还是弃置勿论,到酒中觅醉,以免徒然伤悲。但这一联的深意却是:既然国之兴亡更迭导因于逸乐无度,那这灭亡实是咎由自取,有什么值得惋叹的呢?
国灭身亡的先例屡见不鲜,却不能使继业者戒惧,历史总是重演着前代的悲剧,而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颔联所概括出的规律、所蕴含的哲理。
-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文评文论”类的诗句。 精辟的文章其内容博大精深,有如千斤巨鼎; 其笔力雄
-
原题:庸庵寄示重九海楼宴集之作适是夕饮仁先湖上宅放舟泛月而归次其韵答之
-
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
【注释】:1945年8月30日
-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 作品赏析[注释](1)郭司仓:作者的朋友。(2)淮水:淮河。(3)掾[音:“原”]:官名,此指郭司仓。[译文]春夜的淮水互助友爱波荡漾,我再三挽留即将
-
湖上收宿雨,城中无昼尘。楼依新柳贵,池带乱苔青。云水正一望,簿书来绕身。烟波洞庭路,愧彼扁舟人。
-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东家近新富,满地有苔钱。
-
徐渭 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 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时墨写神 ① 。 【注释】 ①富贵花:牡丹花。 【评说】 本诗选自《石渠宝笈初编》卷一七。 牡丹,众花之王,翠华艳爚,纷葩摛锦。白居易《牡
-
此词咏寒柳而通篇不出一“柳”字,已觉难能;下阕“榾柮”与“蛮样”并列,化俗为雅,尤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