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关试题及答案
1、 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阅读训练及答案】
(1)首句用“___”和两个“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独 异)
(2)“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倍)
(3)“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的具体内容了。
(遥知 忆 佳节)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⑷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便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
作者: 李宗林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语文7下的古诗词,内容包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所有的古诗名字,七年级下册语文的所有古诗,求七下语文所有的古诗词篇目。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有:《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
陆游 二十一日。 舟中望石门关 (1) ,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 (2) ,江山雄丽,大胜秭归 (3) 。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 (4) ,皆茅茨 (5) ,了无片瓦 (
-
金圣叹鼠肝虫臂久萧疏, 只惜胸前几本书。虽喜唐诗略分解, 庄骚马杜待何如?金圣叹(16
-
“一直飞到你悲伤的心所在的地方”在这不断消逝的日子里,总感觉有些什么被搁置,被遗忘。但是你停不下步履。像春天,它马不停蹄地赶来。也
-
《夫厚则亲爱生焉,薄则嫌隙结焉,自然之理也,可不详择乎.》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
交友类名言赏析《夫厚则亲爱生焉,薄则嫌隙结焉,自然之理也,可不详择乎。》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昔是诗狂客,今为酒病夫。强吟翻怅望,纵醉不欢娱。鬓发三分白,交亲一半无。郢城君莫厌,犹校近京都。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① 。(《庄子·知北游》) 【注释】 ①美:美德,功德。四时有明法:四季有明显的规律。 【译文】 天地无私地化育万物,有美德而不言说;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明显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