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阅读答案及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阅读答案及赏析

夏日过郑七山斋
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注]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唐高宗咸亨进士,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此诗是杜审言任洛阳县丞时,到洛阳近郊郑七山斋访问时所作。
1、尾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4分)
答:“迟”字用得好。(1分)“迟”字既写出了诗人对郑七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与主人的深情厚谊,依依不舍,时虽晚而不愿回。(2分)这一“迟”字的运用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1分)
2、颔联描绘山斋内外景色,情景交融。试作简要赏析。(6分)
答: “薜萝山径入”写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1分)“荷芰水亭开”写出进入山斋后的景象:水亭周围的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清丽的花朵。(1分)从狭窄山路中穿行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写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2分)此联看似纯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夏日山斋的喜爱之情。


杜审言
(约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赏析:
夏日过郑七山斋是工丽细密、清新流畅的五言律诗,是杜审言任洛阳县丞时,到洛阳近郊郑七山斋访问时所作。郑七当是一位隐者。诗歌描绘了山斋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与友人郑七的深厚情谊。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首联是介绍过郑斋的缘起。诗人说:我和郑七都有饮酒的爱好,所以来找他。隐居与饮酒几乎是不可分离的,它是隐士们高雅、旷达情怀的表现。可见,诗中的言外之意,是说郑七有隐者的高洁胸怀,诗人对他十分倾慕,引为同调,因此才去拜访他。“言寻谷口来”一句,用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汉代有隐士郑璞,躬耕于谷口。皇甫谧高士传载:“郑璞,字子真,谷口人也。修道静默,世服其清高。成帝之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之,遂不曲。扬雄或称其德曰:‘谷口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振京师。’”因为友人姓郑,诗人就以谷口借指郑七的山斋,同时也以郑璞的清高,来暗指郑七的高洁。用典十分贴切,一个“寻”字,也透露了山斋的幽深。两句诗看似平常,却有深刻的义蕴,不仅曲折地交待了郑七的身份和思想情操,也婉转地点出了过山斋的原因和二人深厚的友情。
接着诗人以极大的兴趣,用工细的笔墨,在中间两联描绘山斋内外的景色,为读者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居夏日图。“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上一句说,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接着是进入山斋后的景象:在水亭周围的水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纯洁清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散发着清香。“山径”是崎岖的,而水池却是开阔的,从狭窄山路中穿行而至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指了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接着,在“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一联中,诗人又把笔触从平面的描写转向立体的空间:在那荷、菱盛开的水池上,雨后初晴,空中铺下明朗的阳光,照在残留的雨水上,蒸气冉冉升腾;到傍晚,天气渐渐转阴了,天边又传来隐隐的雷声。其中“日”、“雨”、“阴”几个字,暗示着天气变化很快。诗人来之前,刚下过雨(“含残雨”),而到达时天气才放晴,傍晚又转阴,并且传来隆隆的雷声,又要下雨了。这正是深山中特有的天气,诗人用天气变化之快,烘托山斋的既幽且深,既是实写,也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表现。同时在“日”、“晚”二字中,也包含着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诗人在山斋中逗留的时间。通过这一联的描写,充分渲染了山斋的幽静景色,地上风物和空中景象融为一体,在静谧中包含变化,在幽深中充满生机。诗人形象的描写,使山斋风光充满着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
中间两联,似乎全是写景。其实,主人的酒盛情款待,席间杯觥交错的欢乐气氛,全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中。“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与天边隆隆的雷声相应和,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也清晰地传来,诗人该回程了,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韵,在迟迟未回中,既包含着诗人对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主人的深情厚谊。在这悠远的余韵中,诗歌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这首夏日过郑七山斋,是杜审言五律中的成功之作。不仅在文字、结构、意境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诗歌的声律上,对仗工稳,音韵协调,整体匀称,也表现出纯熟的技巧。
猜你喜欢
  • 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全诗赏析

    无本于为文,身大不及胆。吾尝示之难,勇往无不敢。蛟龙弄角牙,造次欲手揽。众鬼囚大幽,下觑袭玄窞。天阳熙四海,注视首不颔。鲸鹏相摩窣,两举快一啖。夫岂能必然,固已谢黯黮。狂词肆滂葩,低昂见舒惨。奸穷怪变

  •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

    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拟古》,诗文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如扬雄拟《易》作《太玄》,拟《论语》作《法言》,以及《文逊中的“杂拟”等。后成为诗体之一。

  • 孟浩然《句》全诗赏析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省试骐骥长鸣》,诗见《丹阳集》)

  • 王维《陇西行》全诗赏析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作品赏析烽戍(一作火)断无烟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

  • 有关于个人与集体的议论文素材、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题解析 [解题]个人与集体(individual and collectivity)中,个人,通常即一个人,和集体相对应。集体,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具有共同目标、信念等。集体是由某种共同的

  • 古代诗文名篇之陈子昂诗《感遇(其一)》原文、鉴赏和解读

    陈子昂诗《感遇(其一)》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是组诗,并非一时一地所写,是作者不同时期的部分作品的汇集,共三十八首

  • 《鬼谷子·忤合第六》释义

    忤合第六题解《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午合》。“忤”是抵触、违背心愿的意思,“合”是闭合、符合的意思。“忤合”

  • 高适《广陵别郑处士》全诗赏析

    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 玉渊潭的樱花

    玉渊潭的樱花玉渊潭的樱花开了,很美丽。紫嫣想起年轻的时候,有一场考试,在这附近,没有来,是因为,她明知道那是一场不属于她的考试。紫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