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万里桥江上习射》阅读答案及赏析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箭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D
2.诗人反问的语气,用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同时表达出了诗人打败南犯金兵的必胜信念、对不思进取的小人的不屑,以及不甘无所作为、渴望收复江山、建功立业的慷慨斗志。
赏析
该诗塑造了认真操练、臂力非凡、技法高超的将士形象;表达了诗人打败南犯金兵的必胜信念、对不思进取的小人的不屑,以及不甘无所作为、渴望收复江山、建功立业的慷慨斗志。这首诗转接自然,愈转愈深,但始终围绕着“射”字来写,这“箭”也就或明或暗、或虚或实地反复提及,不过背景、含义不尽相同。
开篇写景,诗人从大处落墨,说放眼望去,那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倾流而下。这就诗题而言,好像是闲笔,其实不然,那“如涛”的比喻,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江水滔滔的画面;同事,诗人将静的“坡陇”化成奔流的波涛,这阔大的境界,跃动的形象,也隐含着诗人激动兴奋的心情。这便为全诗设置了背景,创造了气氛。诗人说正当一个晴朗的春天,我坐在交椅上观看江上将士演习射箭。这一方面点题,一方面点明时间,而后者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二联紧承“春晴”生发。春天风和日暖,角弓用的胶的粘力受到影响,所以弓的力量也有所减弱。但是,尽管“风和渐减雕弓力”,还是可以听到将士们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啸,飞向旷野的远处。这两句诗一退一进,刻画出将士们认真演习,臂力不凡的形象。正因为这样,诗人才感到“天上欃枪端可落”。
颈联是从颔联引出来的议论,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有这下一句作陪衬,更加强了上句的力量,更强调出收复失地的宏愿。颔联描写见闻,颈联借以发轮,一实一虚,相得益彰。“端可”、“不须”而语,下得有理,并前后呼应。
尾联宕开一笔,这两句诗实际上是诗人抒怀咏志。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壮怀激烈,气势磅礴。这一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
全诗以写景起,以叙事承,以议论转,以抒怀合。转接自然,愈转愈深,但始终围绕着“射”字来写,这“箭”也就或明或暗、或虚或实地反复提及,不过背景、含义不尽相同,深得七律章法之妙。
-
床上躺着的是一具已失去生命表征的形体。屋外八月末炙热的阳光也照不暖她,自然,生命中曾经历过的雨雪再也冰冷不了她。她如一只老去的蚕,
-
身名美恶,岂不大哉,可不慎欤?|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身名美恶,岂不大哉,可不慎欤?》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左思虽然长得丑陋,却有着极出众的才华,他用十年时间写成了千古名篇《三都赋》,一时间“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
迎亲辞旧苑,恩诏下储闱。昨见双鱼去,今看驷马归。驿帆湘水阔,客舍楚山希手把黄香扇,身披莱子衣。鹊随金印喜,乌傍板舆飞。胜作东征赋,还家满路辉。
-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角,其人物形象成为历来学者解析的重点。笔者阅读《红楼梦》,并参照学者们的研究解读,认为贾宝玉的人物特征可
-
【析】 本世纪20年代,是中国觉醒的知识者灵魂注定受苦的年代。他们在如滚滚海潮般涌来的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最先觉醒,并以之为武器向中国古老落后的旧传统文化和黑暗丑恶的现实社会政治势力作出过力所能及的
-
同方久厌俗,相与事遐讨。及此云山去,窅然岩径好。疑入武陵源,如逢汉阴老。清谐欣有得,幽闲欻盈抱。我本玉阶侍,偶访金仙道。兹焉求卜筑,所过皆神造。岁晚林始敷,日晏崖方杲。不种缘岭竹,岂植临潭草。即途可淹
-
《武备志》 又名《武备全书》,明茅元仪辑纂。据《明史·艺文志》载,此书240卷,凡180万字,搜采历代军事书籍二千余种,或全录或节选,历时15年编竣。全书共分为5门:《兵诀评》18卷,辑入《孙子》、《
-
国学名句“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出处和解释
【名句】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语出清代朱舜水《劝兴》。敬重教育劝勉治学,这是建设国家的根本所在;发掘贤士培育人才,这是治理政事的首要任务。说明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是国家的带有根本性的
-
《残月色不改,高贤德常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残月色不改,高贤德常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唐·孟郊 《大隐咏三首》之一,重道立德类名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