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祖籍秦国。他被尊称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代表作是离骚、天问和九歌等。
屈原在楚国历任官职,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由于一些政治斗争的阴谋和诽谤,他被贬谪到湘江流域。在这段流亡岁月中,他沉浸于饱含悲愤的诗歌创作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人。他深情地歌颂了自己的祖国楚国,并表达了对国家崛起的追求。他的诗作富有激情和豪情,语言华丽而生动,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离骚是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融合了屈原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抒情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动荡和自己命运的忧虑。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政治意义,被后人奉为美丽的爱国之诗。
屈原的诗歌风格独特,写意深刻,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影响重大。他的作品为后世华文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 翻译: Qu Yuan Biography
Qu Yuan (around 340 BC- around 278 BC) was a statesman and poe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ancient China. He was hailed as a great patriotic poet and politician.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Li Sao" (The Lament), "Tian Wen" (Heavenly Questions), and "Jiu Ge" (Nine Songs).
Qu Yuan held various official positions in the state of Chu an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 However, due to political conspiracies and slander, he was exiled to the Xiang River region. During this period of exile, he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creation of poetic works filled with sorrow and indignation, expressing his concerns and thoughts about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Qu Yuan's spirit of patriotism deeply influenced later generations. He passionately praised his native state Chu and expressed his pursuit of the nation's rise. His poems are passionate and heroic, with magnificent and vivid language, leaving a strong impact on readers.
Qu Yuan's unique poetic style and profound writing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later generations. His works opened up new horiz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in the future. 赏析:
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之一。这首诗以其激昂的语调、华丽的意象和沉郁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的赞赏和倾听。
离骚是一首极富个人特色的抒情诗。屈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繁荣与衰败相联系,以此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忧虑。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风气的关切。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他用炽热的言辞歌颂了自己的祖国楚国,并对国家兴亡的命运充满了思考和追问。他的诗作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追求。
屈原的才情横溢,诗才独具一格。他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打动了读者,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引人入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屈原的诗歌承载着炽热的爱国情感,饱含着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文化繁荣的期望。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卓越的气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伟大人物。 注释:
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删去了屈原的怀沙赋。这是现存关于屈原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根据。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主义诗人。他生活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间。当时七国互相攻伐,争相完成统一霸业。屈原生活在楚王朝没落和衰败的时期,他为了楚国的利益,多次进谏却得不到楚王和权臣的支持,反而屡遭排挤迫害,最后满怀忧愤投汨罗江而亡。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着力写屈原,实际上也是在写自己,字字句句,渗透着自己的悲愤和激情。前人曾评论说:“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虚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怨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做过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辞令。在朝内与国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得宠信,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国家的重要法令,屈原起草的法令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在怀王面前进谗言说:“大王使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发出一项号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别人是做不出来的。’”怀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所蒙蔽,以致所见不明,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写出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上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危难的时候就会追念上天和父母,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为人端方正直,竭尽了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佐君主,但被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困难到极点!诚信而遭怀疑,忠实反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之所以作离骚,就是由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的爱情,但并不过分,小雅虽然有抱怨指责的言辞,但并未宣扬叛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它对远古称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这些史实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前因后果,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练,用辞微妙,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方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其远大,列举事例虽在眼前,但所体现的意义却极其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中多引用芳草香花作比喻。由于行为正直,所以宁死也不肯苟且取容。自己远离混浊的泥潭,象蝉蜕壳一样,超脱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能保持皎洁的品德,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这种高洁的意志,即使说它能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经免官,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本来与楚国合纵相亲,联合抗秦。秦惠王对此感到忧虑,于是让张仪假意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事奉楚王。张仪对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而齐国又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楚怀王起了贪心,听信张仪的话,于是和齐国断绝了交往,然后派遣使臣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相约的是六里,未听说有六百里。”楚国使臣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出动大批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出兵还击,大破楚军于丹江和淅水之滨,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接着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种情况,就出兵偷袭楚国,打到楚国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这时齐国竟然怨恨楚国,不肯援救,楚国处境十分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地给楚国来讲和。楚王说:“我不愿意得到土地,情愿得到张仪才甘心。”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靳尚捏造诡诈的言辞,去说动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终于听了郑袖的话,再次放还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到齐国去了。他从齐国回来,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去追赶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了楚将唐眛。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与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是不可以信任的,不如不去!”怀王的幼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能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归路,扣留了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气愤,不听秦国的要挟。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收留。他只好又到了秦国,终于死在秦国,最后被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后,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终于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嫉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惦记着怀王,盼望能再回到朝中任职。他希望国君能够觉悟,习俗能够转变。屈原关怀君主,一心使国家复兴,想使它转弱为强的愿望,在他的每篇作品中,都反复地表现出来。但是终于无法实现,所以也不能回朝任职。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
做君主的,不论愚笨或高明、贤明或昏庸,没有不希望得到忠臣来效忠自己,举拔贤能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国破家亡的事例所以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好国家的事例所以多少世代以来没有出现过,乃是因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人并不贤的缘故!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是战败割地,失去了六郡的土地,自身也被扣留而死在秦国,终于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由于不了解人所带来的灾祸。易经上说:“井水清洁而无人食用,真叫我伤心。这是可以汲取饮的啊!如果君主明智,天下就都能得福。”如果君主不明智,难道还称得上福吗?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了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很愤怒,因而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沿湖畔边走边吟咏着诗赋。他面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独自清醒。因此遭到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所拘束,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世人都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吃点酒槽,喝一点薄酒呢?为什么一定要怀抱美玉一般的节操,自取被放逐的灾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掉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去衣服上的灰尘。高尚的人,谁能让自己高洁的身躯,蒙受世俗的污垢?我宁肯投入江心,葬身鱼腹,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灰尘渣滓的沾染呢?”于是作了怀沙之赋。
就在这时,屈原抱着石头,投汩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以善于作赋被称道。他们的作品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终于不敢直言规劝。在这之后,楚国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
自从屈原沉没汩罗江后,经过一百多年,汉朝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他在路过湘水时撰写文章,投入江心,用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屈原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前往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落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生凭吊他的文章,文中责怪屈原如果以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那个国家不能容纳?而自己偏要选择这样的道路!再读贾谊的鹏鸟赋,赋中说生与死应当同一,做官或在野都应轻看,我又深感茫然,觉得自己的看法失当了。
赏读
司马迁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爱国思想生动地贯穿于其传记文学作品之中。他对于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志士,更是不惜浓墨重彩,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塑造他,歌颂他。他在这篇传记中,高度赞颂屈原的高贵品格,突出屈原的精神风貌,从而给后人以鼓舞,以启迪。例如,在文章中,他一方面愤怒谴责怀王的昏聩和上官大夫之流的贪婪无耻,一方面又强调屈原即使在受迫害的长期流放生涯中,仍“九死其犹未悔”地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和那些在苦难中挣扎呼号的人民大众。著名记者穆青曾说过,他在写焦裕禄事迹的报道时,常常被难以自禁的泪水打湿稿纸,常常激动得写不下去。可以设想,司马迁在写屈原列传时,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感情,已经紧紧拥抱,连成一体了。“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司马迁的历史散文可谓当之无愧!
本文在写作上夹叙夹议,言辞委婉典雅,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读来感人至深。
-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美文吧,通过美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写美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的美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的美文 篇1 我笔直地站在当年的十字路口,再放眼望去,没有了过去所谓重重迷雾,取而代之的是清香的空气,凝成的一缕缕的风。 这,便是经历吧。成长中的我们,每日都会有最新的体验。就像天边遥远的星,每夜仅可看到的数量都不同,总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
过三闾大夫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唐德宗贞元
-
一 凤来朝·夏吟 张子耀 百媚夭桃面。燕莺啼、莽原绿遍。看荷娇柳嚲、蔷薇灿。艳榴蕊、芍花焕。 惹我痴情顾盼。想先前、旧情未断。更切念、如何见。锁不注俗心乱。 二 松梢月·年轻时候 张子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
【注释】 选自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境界:原为佛学术语,文论家借以论文学。单言之称境,重言之称境界。境界有多种含义:可以指作品的精神界域,也可以指作品景物描绘的具体界域,可以指作品表现的诗人修养
-
【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注释与译文]这是诗人表现自己听到战乱结束消息时狂喜心情的诗句: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饮酒;趁着大好春光,我可以回到家乡去了。“青春”,指春天
-
《读书杂志》是中国古代校勘与训诂著作。王念孙(见“广雅疏证”)撰,约成书于罢官家居的晚年时代,即道咸年间。主要版本有道光十二年其子王引之家刻本、同治庚午 (1870) 金陵书局重刊本。 本书共82卷,
-
祭公谏征犬戎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周语上》 【题解】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记载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
-
【名句】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注释与译文]啅(zhào),聒噪,众口烦杂的样子。两句的意思是:捎句话儿告诉那些燕雀,不要叽叽喳喳相互吵嚷不休,你们要看到万里高空中还有那翱翔的鸿鹄呢!诗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