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古代诗歌精选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词,此词以描写元宵节气氛为主线,以开篇即语气沉闷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的12345韵律,寄托了辛弃疾对故乡及往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昔日时光的祈盼之情。
整首词共有七节,首节写景,词人虽在北方,已远离故乡,但却对元夕之夜的景物回忆犹新,文字简洁明了,写出了月亮和灯笼亮在寒冷的冬夜,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第二至四节通过描述主人公和外地朋友分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之情。然而,尽管离乡已久,但作者的思绪仍牵引着他回到故土。第五节的“转眼天涯路,一时魂梦与君同。梦中偏见元宵饼,故乡人好口如甜”描绘了作者在梦中与亲人共度元宵,情景真实生动,展现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第六节则通过描写元夜虽已过去,但词人未及归期的心情,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一节则以“皓腕轻弹,十指衔香查询”作为开头,回到了元夕的气氛之中,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归家的期待和祝愿。
整首词以“青玉案”为整体意象,寄托了作者对往事的留恋,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元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是亲人团聚、共享团圆的时刻,词中通过描述元夕的景物和情景,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往事的眷恋之情。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元夕之夜的情绪波动和心绪起伏,表达了对故土故乡的思念之情。词中融合了浓郁的家国情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题“元夕”,即旧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佳节,在唐宋时期非常盛行,而且留下了大量风格各异的优美篇章。唐代最早描写元宵灯夜的是苏味道看灯,又作正月十五日夜诗,其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两句,更是脍炙人口。北宋周邦彦的解语花(上元)词,又别具一格,不仅写得文辞精美,而且从中可以窥见时序风物之盛。辛弃疾这首词的艺术构思又有不同,全词通过灯火之夜的景象描写,显示出婉约情深的独特风采。
词的上片多层次地展现了元宵灯节的热闹场景。起句是化用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构成新的境界。“花千树”、“星如雨”,都是形容巧夺天工的各种式样的明灯。这些名目繁多、争奇斗艳的彩灯,挂满了大街小巷,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火花,又好似满天绚烂的焰火随风洒落,汇成了一片灯的海洋。“宝马雕车”以下四句,进一层描绘欢度元宵之夜的群体活动。在观灯的人潮中,有的贵族之家乘坐“宝马雕车,”一路上飘散着浓郁的香味。这时灯月辉映,悠扬悦耳的凤箫乐声,更令游人心醉神迷。“玉壶光转,”比喻月亮西沉。“鱼龙舞,”指人们舞动着扎成鱼和龙形状的彩灯。尽管时已深夜,但是观灯的人群依然在纵情狂欢。这里词人极力渲染元宵灯节人流如潮、热闹非凡的氛围,然而在欢腾的人群里却寻找不到心中的“那人”。这就为下片抒写主要人物形象作了有力的映衬铺垫。
下片由全景转写人事。“蛾儿”、“雪柳”,都是当时盛行的女子头戴的金首饰。这些打扮入时的美女,一个个风姿绰约,香气袭人。她们边说边笑地挤在人群中观灯,并且一一从词人的眼光中掠过,但都不是反复寻找的意中人。“众里寻他千百度”以下四句,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精采笔墨。当诗人在熙攘的人群中东寻西觅,终不见倩影时,偶然回头,却在无意之中发现了“那人”站在灯火冷落稀少的地方。这里词人赞美一位孤高自赏、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而以和婉、优美的笔调收结,读来倍觉情韵深长,回味不尽。这种深层的意蕴,折射出词人在政治上遭受排挤而又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梁启超评论此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引)。可谓一语破的。这首抒发“别有怀抱”的婉约词作,反映了辛弃疾的审美情趣和对多样化词风的艺术追求。
-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保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
-
抬头见喜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
-
父取儿耳珰喻 【原文】 昔有父子二人,缘事[1]共行,路贼卒起,欲来剥之。其儿耳中有真金珰[2],其父见贼卒发,畏失耳珰,即便以手挽
-
王弗于北宋治平二年卒(1065),年仅27岁。当时苏轼30岁,已由外任调回京师为殿中丞,失去相伴十余年的妻子,深感悲痛,于是在次年悲痛作铭,就是这篇《亡妻王氏墓志铭》。
-
落帆重到古铜官,长是江风阻往还。要似谪仙回舞袖,千年醉拂五松山。
-
贵贱偶然,浑似随风帘幌,篱落飞花。空使儿曹,马上羞面频遮。向空江、谁捐玉珮,寄离恨、应折疏麻。暮云多。佳人何处,数尽归鸦。侬家。生涯蜡屐,功名破甑,交友抟沙。往日曾论,渊明似胜卧龙些。记从来、人生行乐
-
【原题】: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
-
诗题所云大悲寺,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第四处,创建于元代,是游览胜境。作者此诗,可为大悲寺增添一个故实。
-
宋词典故·入关意气 【出典】 《汉书》卷六四下《终军传》:“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
-
获读手书,且言宦况〔2〕,乃知门临乱冢,屋绕丛山,几几乎青磷代灯,白云同榻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