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古代诗歌精选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古代诗歌精选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词,此词以描写元宵节气氛为主线,以开篇即语气沉闷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的12345韵律,寄托了辛弃疾对故乡及往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昔日时光的祈盼之情。

整首词共有七节,首节写景,词人虽在北方,已远离故乡,但却对元夕之夜的景物回忆犹新,文字简洁明了,写出了月亮和灯笼亮在寒冷的冬夜,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第二至四节通过描述主人公和外地朋友分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之情。然而,尽管离乡已久,但作者的思绪仍牵引着他回到故土。第五节的“转眼天涯路,一时魂梦与君同。梦中偏见元宵饼,故乡人好口如甜”描绘了作者在梦中与亲人共度元宵,情景真实生动,展现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第六节则通过描写元夜虽已过去,但词人未及归期的心情,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一节则以“皓腕轻弹,十指衔香查询”作为开头,回到了元夕的气氛之中,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归家的期待和祝愿。

整首词以“青玉案”为整体意象,寄托了作者对往事的留恋,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元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是亲人团聚、共享团圆的时刻,词中通过描述元夕的景物和情景,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往事的眷恋之情。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元夕之夜的情绪波动和心绪起伏,表达了对故土故乡的思念之情。词中融合了浓郁的家国情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题“元夕”,即旧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佳节,在唐宋时期非常盛行,而且留下了大量风格各异的优美篇章。唐代最早描写元宵灯夜的是苏味道看灯,又作正月十五日夜诗,其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两句,更是脍炙人口。北宋周邦彦的解语花(上元)词,又别具一格,不仅写得文辞精美,而且从中可以窥见时序风物之盛。辛弃疾这首词的艺术构思又有不同,全词通过灯火之夜的景象描写,显示出婉约情深的独特风采。

词的上片多层次地展现了元宵灯节的热闹场景。起句是化用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构成新的境界。“花千树”、“星如雨”,都是形容巧夺天工的各种式样的明灯。这些名目繁多、争奇斗艳的彩灯,挂满了大街小巷,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火花,又好似满天绚烂的焰火随风洒落,汇成了一片灯的海洋。“宝马雕车”以下四句,进一层描绘欢度元宵之夜的群体活动。在观灯的人潮中,有的贵族之家乘坐“宝马雕车,”一路上飘散着浓郁的香味。这时灯月辉映,悠扬悦耳的凤箫乐声,更令游人心醉神迷。“玉壶光转,”比喻月亮西沉。“鱼龙舞,”指人们舞动着扎成鱼和龙形状的彩灯。尽管时已深夜,但是观灯的人群依然在纵情狂欢。这里词人极力渲染元宵灯节人流如潮、热闹非凡的氛围,然而在欢腾的人群里却寻找不到心中的“那人”。这就为下片抒写主要人物形象作了有力的映衬铺垫。

下片由全景转写人事。“蛾儿”、“雪柳”,都是当时盛行的女子头戴的金首饰。这些打扮入时的美女,一个个风姿绰约,香气袭人。她们边说边笑地挤在人群中观灯,并且一一从词人的眼光中掠过,但都不是反复寻找的意中人。“众里寻他千百度”以下四句,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精采笔墨。当诗人在熙攘的人群中东寻西觅,终不见倩影时,偶然回头,却在无意之中发现了“那人”站在灯火冷落稀少的地方。这里词人赞美一位孤高自赏、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而以和婉、优美的笔调收结,读来倍觉情韵深长,回味不尽。这种深层的意蕴,折射出词人在政治上遭受排挤而又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梁启超评论此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引)。可谓一语破的。这首抒发“别有怀抱”的婉约词作,反映了辛弃疾的审美情趣和对多样化词风的艺术追求。

猜你喜欢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