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做天莫做四月天·[明]冯梦龙》原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做天莫做四月天·[明]冯梦龙》原文与赏析

[明]冯梦龙

做天莫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

秧要日头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这是冯梦龙收在喻世明言中的一首江南民谣。

首句“做天莫做四月天”,是感叹“四月天”难做,为全诗之结论。下三句逐一陈述难做之原因。第二句“蚕要温和麦要寒”,蚕需要温和的环境而麦子却恰恰偏爱寒冷的气候,温寒相对,令四月天不知所措;同时,秧与麻也有晴雨各异的需求:“秧要日头麻要雨”。秧苗最喜灿烂阳光,可麻又离不开雨水的滋润,这就更令四月天犯难了。不仅如此,采桑娘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喜好——“晴”且“干”。要求是这样的纷杂且矛盾,满足这个必定得罪那个。无所适从,四月天岂能不难?

喻世明言中所引的这段民谣,是以四月中众多对象需要的不同气候条件,来证明物性各异,难以齐同划一。作品语言浅白,任意挥洒,不拘一格,充分体现出民谣活泼自由的特点。三句中一连使用五个“要”字,来强调众多不同对象在四月天中的不同需求,排句式的铺陈层层加码,不动声色地夸张渲染,也非常有效地突出了这种矛盾的尖锐性和严重性。构句整中有变,气脉一贯到底,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虽然在这纷繁复杂的矛盾中作品显然表现出无可奈何,希望脱离矛盾中心,其态度也未免消极,但所述现象中确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揭示出万事万物无不具有其特殊性。在同一个季节——四月里,万物对环境气候的需求竟是如此的不相同!这个要温那个偏要寒,这个要阳光那个偏要雨水,这矛盾的需求恰恰表现了世界的本质属性。辩证法告诉我们,世间的所有现象,求其同则不外物质与精神两大类,而究其异,则世上绝无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正是这种千差万别的特殊性(个性)成就了大千世界的姹紫嫣红、丰富多彩。只要了解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独特点,了解蚕之为蚕,麦之为麦,人们才可能区别事物、认识事物,所以说注意并把握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不了解特殊性等于抹杀了事物本身。

其次它形象地表明脱离具体的条件,抽象地、孤立地谈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四月天之所以难做,正是因为它处于多种矛盾着的需求之中心,众多对象尖锐对立、互相排斥,所以笼统地回答四月“下雨好”还是“晴干好”,是不可能的。好与不好只能相对而言。出发点不同,观点自然不同。因而,从具体对象的具体需求出发才可能得出具体的有意义的结论。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这条基本原理的立论基础。

猜你喜欢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