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下面为大家带来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快来看看吧。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摘要】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蕴藉深厚、雅而不俗、柔而不媚,新而不失自然。本文将从其散文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叠词的大量运用、动词的精心选择、形容词的创造性使用、人物语言的揣摩和散文丰富文化底蕴等方面探究朱自清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朱德熙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一言以蔽之,便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炼”的遣词用字,真正保持了既不“过分的要求自然”也不“过分的忽略艺术”的平衡。

  一、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

  朱自清的许多散文作品中都有这类文字,背影、给亡妇更是以这类文字为主的优秀代表。背影中叙事的文字,如“我们过了江、进了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等短短几言,既交代清楚所叙之事,又使读者瞬间引起共鸣,于普通中见真情,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给亡妇用第二人称,平白如话,如泣如诉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真实感人。

  二、叠词的大量运用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另一特点是叠词的大量运用。莱茵河中描写两岩的古堡,用“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三个叠词将古堡的形态、分布和古老刻画得淋漓尽致。写梅雨潭的“绿”用了“闪闪的”、“汪汪”“松松地”、“滑滑地”、“清清的”,赋予梅雨潭醉人的美。朱自清笔下“脉脉的流水”(荷塘月色)、“油油的绿意”(绿)、“酽酽的歌喉”(威尼斯)、“涓涓的东风”(歌声)、“薄薄的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因叠词的运用而增添了几多诗意和神韵。

  三、动词的精心选择

  朱自清散文对于动词的精心选择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准确性。如“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绿)一个“拥”字,体现了三面围的状态。“仿佛蔚蓝的天空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绿)一个“融”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天与水融合为一体的画面。“(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的”(荷塘月色)一个“画”字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2.动态化。“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绿)和“(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两句中,“踞”和“泻”两个动词分别使“亭”和“月光”富于动感。3.人格化。“梅雨潭的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绿)“招引”使梅雨潭更具人情味。匆匆里的“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跨过”、“飞去”、“遛走”、“闪过”把时光写成了似梦幻、转瞬即逝的精灵,表达了在飞逝的时光面前欲留不能、欲追不及的心情。

  四、形容词的创造性使用

  朱自清在散文中,除了将许多形容词重叠起来起修饰作用外,还善于将量词活用作形容词。如“一丝颤动”、“一带远山”、“一道波痕”、“一两点灯光”、“一团烟雾”、“一粒粒明珠”(荷塘月色)、“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一角的岩石”(绿)、“一片飞烟”(白水漈)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和强化形象的作用。关于形容词的精心择炼和创造性使用的例子有很多,如“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歌声)、“别致的威尼斯”、“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的建筑(威尼斯)等,这些词语既不怪诞,又不是对象固定不变的修饰语,朱自清先生将其巧妙地挪一挪位置,或赋予其某种感情色彩,它便又有了新的含义,而这些新含义又为其修饰对象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人物语言的揣摩

  朱自清的散文写景抒情的多,叙事的少。而在他的叙事散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也很少。但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提炼,最后才出现在作品中。一般来说,朱自清散文中人物的仅有的几句话,都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可以说,朱自清对于人物语言的揣摩和取舍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如给亡妇中,朱自清只引用了亡妻的三句话:“我死了,这一群孩子可苦了。”“还不知能不能再见了?”“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充分表现了她气质的淳朴、善良、无私以及对丈夫和孩子们深深的爱。另外我所见的叶圣陶一文中引用叶圣陶先生短短几句话,便将一个心胸宽广、反对虚伪的形式主义、具有高超的文学技艺以及独特个性的老先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阿河和飘零中他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朱自清散文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艺术可见一斑。

  六、丰富的文化底蕴

  朱自清的你我一文深刻地剖析中国的称谓文化,博古通今,从口语到书面语,从中国到外国,不但列出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称谓,更深刻地透视了这些称谓所体现的深厚文化背景。由于此文的丰富文化底蕴,只有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此文的含义,那些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朋友是很难理解的。相对而言,欧游杂记中的多篇散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欧洲文化。所写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等都是欧洲的文化名城,在描绘和说明这此城市时,都或多或少带着某种文化的气息,而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些文章才跟所写的城市一样,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博物院一文更是精妙。以博物院为中心,将各国文化进行一次大比拼。语言上,自是各有各的风味。另外乞丐、圣诞节等文也展示了朱自清对欧洲文化的独特理解,表现在语言上,显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总之,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新而不失自然”,典雅清丽、蕴藉深厚、雅而不俗、柔而不媚,与其刻意出新的口语化、叠词的大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精心选择、人物语言的揣摩以及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荷塘月色:阅读和写作(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5.71.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荷塘月色:语文(第一册)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7.

  [3]梁实秋.论散文[J]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38-39.

  [4]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6.

猜你喜欢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最著名的古诗词《寻隐者不遇》深度翻译和赏析

    【题解】 这首诗的情节是写访隐者不遇,表露出诗人对隐者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以白云深赞其高洁,以苍松显其风骨;钦慕而不遇,则突出了诗人怅惘之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它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更在于善

  • 晏殊《中秋月》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 宋诗精品

    《中秋月》是北宋文学家晏殊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中秋夜的美丽景象,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思乡之情。 注释: 中秋月:指中秋夜的明亮圆月。 辉光:明亮的光芒。 清光:明亮中透出的清澈光芒。 耿耿:形容月光明亮而持久。 从云端:从云层中升起。 照彻:照亮。 河汉:银河。 年年:每年。 人共饮:人们共同饮酒。 翻译: 中秋月明亮而持久的辉光从云层中升起,照亮了整个天空。月光洒下来,照亮了银河。每年的中秋夜

  • 王东江《都塔拉的云》散文鉴赏

    一年四季,有三分之二的时光,都拉塔是在晴天朗日中度过的。头顶一汪蓝瓦瓦的天,蓝得让人生疑,像人为的涂刷,太浓了,几乎要滴下汁来

  • “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注释、译文和感悟

    孔文子 ① 之将攻大叔也,访 ② 于仲尼。仲尼曰:“胡簋 ③ 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 ④ 其私,访卫国之难也。”

  • 春天唯美文案(精选97句)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文案,文案用以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些火遍朋友圈的文案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天唯美文案(精选97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有关于西安苏武庙联的对联大全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韦鞴: 皮鞭。此指苏武牧羊的鞭子。毳幕: 指苏武牧羊时所居的帐篷。 苏武 (前140—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

  • 乐府诗《拟行路难 其五》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南朝·宋]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首诗是《拟行难

  • (王蒙)《春之声》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王蒙春之声》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王蒙 咣的一声,黑夜就到来了。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对面墙上。岳之峰的心紧缩了一下,又舒张开了。车身在轻轻地颤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多么甜蜜的童

  • 典故“胸中块垒”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释义用法 阮籍时常苦闷,所以有人说他胸中有垒块,需要用酒来浇化它。后以此典指心中郁结不平。 用典形式 【

  • 罗与之《看叶》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罗与之《看叶》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①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② 【注释】 ①红紫:指众花。携杖:持杖。②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 【译文】 姹紫嫣红的春花飘落,再也闻不到野草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