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佛国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法显:佛国记(节选)
法显
得此梵本巳,即载商人大船,上可有二百余人。后系一小船,海行艰险,以备大船毁坏。得好信风,东下二日,便值大风,船漏水入。商人欲趣小船,小船上人恐人来多,即斫絙断。商人大怖,命在须臾,恐船水漏,即取粗财货掷著水中。法显亦以君墀及澡罐并余物弃掷海中,但恐商中掷去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地众僧:“我远行求法,愿威神归流,得到所止。”如是,大风昼夜,十三日,到一岛边。潮退之后,见船漏处,即补塞之。
于是复前。海中多有抄贼,遇辄无全。大海瀰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逐风去,亦无准。当夜闇时,但见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鼋鼍水性怪异之属。商人荒遽,不知那向。海深无底,又无下石住处。至天晴已,乃知东西,还复望正而进。若值伏石,则无活路。如是九十日许,乃到一国,名耶婆提。
晋安帝隆安三年(后秦弘始元年,399),法显自长安入西域求经,六年至天竺(今印度),停六年,还三年,经三十余国,历时十五载,于义熙八年(412)抵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市崂山),次年至建康。义熙十二年,作佛国记,记叙此次西域之行。
本段文字记叙的是法显东归途中,由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至耶婆提国(印度尼西亚古国)的一段海行经历。
蔚蓝色的大海是可爱的,也是可怕的。人们害怕它的凶暴和狂怒。即使是在交通空前发达的现代,也不知有多少生灵葬身海底鱼腹。作者乘船东下,二日便值大风,又偏遭船漏水入。其危难可以想见。当作者叙说其经历昼夜大风,终于到达一岛边时,其庆幸死里逃生之情,又宛然可见。
大海是广大的,正所谓“瀰漫无边,不识东西”。当指南针还没有普遍用于航海的时代,多数航海者“唯望日月星宿而进”。法显乘坐的商船,遭遇庞大的鱼群,由于商人慌乱,以至迷失所向,逐浪漂流。“幸而“至天晴己,乃知东西,还复望正而进”。
九十天的海行,该经历了多少艰险危难,作者仅取上二事加以记叙,以少总多,以重该轻,这是不待言喻的。值得体味的是,这段记叙海行艰险的文字,语调是那样的平静,其中没有丝毫夸饰,也未作任何铺排,更没有情绪的躁动,平直道来,仿佛在向人讲述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也许是因为作者此行遭遇的艰险过多,遇险而不觉其险。这是作者忘身求法精神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换句话说,惟志有所存而早置生死于度外的人,才有可能临危而无寻常的恐惧,死里逃生、危而得济而无寻常的激动,劫后回首而无寻常的后怕,历叙艰险而出以异乎寻常的平实笔调。苏辙有云:“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文。”本段文字乃至整个佛国记的上述语言风格,似乎只有从这方里去理解。
那么,对法显乘危履险而不惜此形的忘身求法精神,我们当作何感想,或者说应当从中受到什么样的思想启迪呢?
-
作者: 曹增渝
-
【原题】:予绍兴三十二年夏四月三日行部至山中时月上人方入山十有八日旋披荆棘立数椽以居其徒明年改元隆兴夏六月二日再过山而堂室粗备且於云母泉侧创为茅亭使往来观者得以驻足而酌甘诚可嘉也时巴陵尉临川李克仁高密刘孝杰华容尉权三衢徐二誉在焉子{外辶内篝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 蝴蝶之梦为周欤?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① 。(《庄子·齐物论》) 【注释】 ①昔者:过去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草长莺飞二月天古诗词,内容包括草长莺飞二月天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的诗词。草长莺飞二月天出自清代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译文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
-
与子甥舅氏,摧颓各苍颜。并为东诸侯,长此佳江山。寒松无时花,安得插髻鬟。惟将老不死,一笑荣枯间。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挂冠及未耄,当获一纪闲。子亦拙进取,才高命坚顽。譬如万斛舟,行此九折湾。仲氏新得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夏天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夏天的古诗20首,写夏天的古诗限100首,关于夏天的诗句古诗大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
-
【题 解】《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大致产生
-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州桥》写于作者出使金国的途中。 诗人在题下有注:“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绝句开首一句便是这样地介绍州桥
-
作者: 李志获 【本书体例】
-
以前,我写很多很多小说。多到自己都懒得统计了。那时候我刚结婚,刚有了孩子。半夜起来给她冲了奶粉吃,吃了之后,得抱着她,否则她会全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