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战士
作者: 王吉鹏
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类两样。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镜,就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证。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
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太平……。
但他举起了投枪!
鲁迅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2月14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12月21日语丝周刊第58期,后来作者收入散文诗集野草。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这时,作者已经经历了“五卅”的严酷斗争现实,又正在积极参加并指导了“女师大风潮”,同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御用文人进行着直接的交锋。散文诗中,作者讴歌不受欺骗,不被软化,不怕担当什么“戕害慈善家”的罪名,不想博得什么“不打落水狗”的美名的“举起了投枪”战斗到最后一息的“这样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反映了鲁迅的战斗风格,也体现了鲁迅对青年的殷切希望。当然,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重的黑暗所带来的孤寂的情绪,但是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韧性战斗的激情。“无物之阵”的意象,是“这样的战士”所面临的对手的诗意形式。它象征了敌对势力的种种伎俩和花招,同时,又象征了一种多数人的社会力量、社会心理和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旧习惯势力。它使得“这样的战士”分明被一种敌对势力包围,却找不到明确的敌人,想改革而动弹不得,欲搏斗却无所用其力。它使得“这样的战士”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心理的困境,心理的障碍。它造成“这样的战士”精神上的巨大损伤和孤独感,产生难言的苦闷。然而,“这样的战士”始终“举起了投枪”,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多么令人可歌可泣!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散文诗有着十分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用象征的画面抒写作者在现实战斗生活中产生的内心感受,理想和激情编织在“这样的战士”同“无物之阵”战斗的情节和形象里。“这样的战士”是作者所呼唤的一个象征性的战士形象,熔铸进了作者的挚爱和希望。“无物之物”则是一个极深刻的象征性概括,表现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体现了一种哲理内容和诗意形式的统一。全诗五次出现“但他举起了投枪”,重复中产生了节奏感,层层推进,使主题逐渐深化。每次重复写“这样的战士”的一个精神侧面,也写对手的一种特点和含义。全诗各部分的联系和推进中,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并且产生了一种悲歌慷慨的音乐美。
“这样的战士”形象,前有秋夜中的“枣树”,后有淡淡的血痕中的“叛逆的猛士”,它们形成了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组形象系列。艺术上,秋夜节奏舒徐缓慢,令人觉得沉郁压抑,奇意遥深;淡淡的血痕中比较地紧迫急促,令人感到高昂激越,明快劲迈。这样的战士这首散文诗,则居于其中,既尽抒神往之情,又洋溢战斗气息。这条情绪线索、艺术纤维,正是从1924年到1926年之间作者精神历程的折光。
-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很爱照相的。中学读书时,同学同乡,每年送往迎来,总是要摄影留念。都是到照相馆去照,郑重其事,题字保存。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一到村庄,对于学生,特别注意。凡是留有学生头,穿西式裤的
-
攒眉有底恨,得句不妨清。霁雾开寒谷,饥鸦舞雪城。桥声春市散,塔影暮淮平。不用残灯火,船窗夜自明。
-
张珪 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 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 张珪,元诗人。字公瑞,号澹庵,定兴人。元初名将张弘范之子,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工书,腕力尤健,端重严劲。 此诗
-
该词上片写碾茶煮茶。开首写茶之名贵。宋初进贡茶,先制成茶饼,然后以蜡封之,盖上龙凤图案。这种龙凤团茶,皇帝也往往以少许分赐从臣,足见其珍。下二句“分破”即指此。接着描述碾茶,唐宋人品茶,十分讲究,须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方能入水。“金渠”三
-
黄沙连海路无尘,边草长枯不见春。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着射雕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听小学古诗词培训心得,内容包括小学生读古诗心得体会,学习古诗后的感想和收获,学习唐诗的心得体会。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
-
早忝金马客,晚为商洛翁。知名四海内,多病一生中。举世往还尽,何人心事同。几时登岘首,恃旧揖三公。
-
冯至《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原文 这是一篇域外题材的散文,记叙了流传在欧洲的死面目的故事。这是一个由浪漫的情调与神秘的死亡联结在一起的古老传说。 故事发生在巴黎这个世界名城。一个修道院里的少女偶然打开窗
-
投章献策谩多谈,能雪冤忠死亦甘。一片丹心天日下,数行清泪岭云南。光荣归佩呈佳瑞,瘴疠幽居弄晚岚。从此西风瘐梅谢,却迎谁与马毵毵。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年级人教版古诗词大全课件,内容包括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文,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要新版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及课内的古诗词。注:有的省份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而有的省份则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本页面仅以初中三年年进行中学古诗归纳。且各省教材有所不同,仅以“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