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唐宋八大家《苏轼·晁错论》散文名篇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唐宋八大家《苏轼·晁错论》散文名篇鉴赏

唐宋八大家苏轼·晁错论散文名篇鉴赏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②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③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④。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⑤,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⑥,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

①晁(cháo曹)错:西汉大臣,曾建议汉景帝削弱诸侯王国,以巩固中央政权。吴楚等七国乃以诛杀他为名,发动叛乱。他后来为袁盎等陷害,被杀。②狃(niǔ扭):固守习惯。③循循:有步骤的。④山东之诸侯:指吴、胶西等七个王国。⑤袁盎:西汉大臣。陷害晁错以报私仇。⑥淬(cuì翠)砺:用水浸泡烧红的兵器,使之磨砺坚韧。

在古代,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晁错论是苏轼为晁错翻案的文章。苏轼的一生中,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篇篇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这篇也不例外。

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汉景帝时为御史大夫,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汉景帝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苏轼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的主张,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显示出其超人的韬略、宏大的气魄、非凡的睿智。可以说是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

第一段以说理为主。起句“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明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暗说国泰民安中隐含着的诸侯之患。接着围绕“患”字,从“坐”“起”两方面分说。“坐观其变”不采取措施,则祸患无可救药;“起而强为之”不等时机行动,则天下不能安定。接着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的行为作正面发挥,用“苟以求名者”的行为作反面衬托,暗评晁错失败的原因。苏轼抓住“患”字,虚实相生,未言晁错,句句含“错”,使下文的议论高屋建瓴。

然后,苏轼一反时人“悲错之以忠而受祸”的观念,而针锋相对提出“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认为“晁错”完全是咎由自取。先时天下升平,晁错为获取自己“不世之功”,骤然“削藩”;导致“山东七国之乱”以后,又明哲保身,将危难推给委以他重任的汉景帝刘启,以致君臣反目,最终遭政敌袁盎陷害,“朝服斩于东市”。作者一边写晁错的失误,一边为晁错思索应对失误的策略,同时又鞭挞了袁盎的卑鄙行径。既对晁错的失误给与批评,但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些许惋惜之情,对于袁盎则是无情的抨击,以至于把他和“奸臣”联系在一起。

作者以晁错这一历史人物的悲剧故事为线索,分析其致死的种种原因,并借此形象地阐述“儒以文乱法”的理论,揭露一些沽名钓誉的文人士子,为一己私欲,庸人自扰、无事生非;戳中了他们太平时节“见小利而忘命”,危难之际“遇大事而惜身”的“软肋”。

后人评价

范温:“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潜溪诗眼)

猜你喜欢
  • 《容斋随笔·君臣事迹屏风》译文与赏析

    君臣事迹屏风君臣事迹屏风 【原文】 唐宪宗元和二年,制《君臣事迹》。上以天下无事,留意典坟,每览前代兴亡得失之事,皆三复其言。

  • 苏轼《留题仙游潭中兴寺,寺东有玉女洞,洞南有马》全诗鉴赏

    清潭百尺皎无泥,山木阴阴谷鸟啼。蜀客曾游明月峡,秦人今在武陵溪。独攀书室窥岩窦,还访仙姝款石闺。犹有爱山心未至,不将双脚踏飞梯。 作品赏析【原题】:留题仙游潭中兴寺,寺东有玉女洞,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

  • 鲁迅《孤独者》赏析和读后感

    【析】 本世纪20年代,是中国觉醒的知识者灵魂注定受苦的年代。他们在如滚滚海潮般涌来的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最先觉醒,并以之为武器向中国古老落后的旧传统文化和黑暗丑恶的现实社会政治势力作出过力所能及的

  • 《阮郎归·初夏》苏轼词翻译赏析: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苏轼

  • 冬季古诗词配画手抄报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冬季古诗词配画手抄报,内容包括关于冬天的诗配画,关于冬天的诗配画,古诗配画手抄报(左边画图,右边写诗)。有魔法的文字手抄报图片 漫游语文街手抄报 童话节手抄报图片大全 落花生手抄报版面设计图_关于花生的手抄报 尊师爱生和谐校园黑板报 古诗乐

  • 《采芑》原文与鉴赏

    作者: 焦庚顺冯好勤 【本书体例】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赏析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

  • 如何教小学生改写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如何教小学生改写古诗词,内容包括如何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词,怎么教小学生诗词改写,怎么教小学生诗词改写。“改写古诗词”是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常见练习之一。但由于受到诗词结构、句式的束缚,不少的学生将“改写”变成了纯粹的诗句翻译。如何指导才能

  • 《与程秀才书》原文、注释和解析

    宋 ·苏轼 某启:去岁僧舍屡会 2 ,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岂复梦见 3 。聚散忧乐,如反复手,幸而此身尚

  • 《念奴娇·洞庭青草赏析》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