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我愿秋常驻人间》散文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我愿秋常驻人间》散文赏析

我愿秋常驻人间

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更试翻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歌咏中,也都把秋染上凄迷哀凉的色调,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柳永的雪梅香辞:“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周密的声声慢:“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便是美的元素,这种美的元素只有“秋”才有。也只有在“秋”的季节中,人们才体验得出,因为一个人在感官被极度地刺激和压轧的时候,常会使心头麻木。故在盛夏闷热时,或在严冬苦寒中,心灵永远如虫类的蛰伏。等到一声秋风吹到人间,也正等于一声春雷,震动大地,把一些僵木的灵魂如虫类般的唤醒了。

灵魂既经苏醒,灵的感官便与世界万汇相接触了。于是见到阶前落叶萧萧下,而联想到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因其特别自由敏感的神经,而感到不尽的长江是千古常存,而倏忽的生命,譬诸昙花一现。于是悲来填膺,愁绪横生。

这就是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的原因了。

其实秋是具有极丰富的色彩,极活泼的精神的,它的一切现象,并不像敏感的诗人墨客,所体验的那种凄迷哀凉。

当霜薄风清的秋晨,漫步郊野,你便可以看见如火般的颜色染在枫林、柿丛和浓紫的颜色泼满了山巅天际,简直是一个气魄伟大的画家的大手笔,任意趣之所之,勾抹涂染,自有其雄伟的丰姿,又岂是纤细的春景所能望其项背?

至于秋的犀利,可以洗尽积垢;秋月的明澈,可以照烛幽微;秋是又犀利又潇洒,不拘不束的一位艺术家的象征。这种色调,实可以苏醒现代困闷人群的灵魂,因此我愿秋常驻人间!

猜你喜欢
  • 钟文贞《蝴蝶花》咏蝴蝶花诗赏析

    《蝴蝶花·蝴蝶花》咏蝴蝶花诗鉴赏 钟文贞不向

  • 《题竹石牧牛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此诗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

  • 开设庠序,绥怀远近。|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开设庠序,绥怀远近。》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张子蒙《张子蒙诗词选》

    八声甘州·暮雨感怀怅沉沉暮霭锁九衢,人静庭幽幽。步斜阳漫洒,残红零落,细雨登楼。长风破浪几许,槛外水空流。叹狼火边庭,旄星南洲。忆

  • 欧阳修《初春》全诗鉴赏

    新年变物华,春意日堪嘉。霁色初含柳,余寒尚勒花。风丝飞荡漾,林鸟哢交加。独有无悰者,谁知老可嗟。

  • 《礼记》·《祭义第二十四》原文、注释和翻译- 礼记

    【经文】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 ① 。霜露既降 ② ,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 ③ ,如

  • 欧阳修《紫石屏歌》全诗鉴赏

    月从海底来,行上天东南。正当天中时,下照千丈潭。潭心无风不动,倒影射入紫石岩。月光水洁石莹净,感此阴魄来中潜。自从月入此石中,天有两曜分为三。清光万古不磨灭,天地至宝难藏缄。天公呼雷公,夜持巨斧隳崭岩

  •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3220】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人民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14 9万字,2017年9月第1版,40元)△共5章:①

  • 白居易《李夫人》全诗赏析

    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君恩不尽念不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链金炉焚。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

  •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全诗鉴赏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作品赏析【注释】: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