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战国策·季梁谏魏王攻邯郸(魏策四)》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季梁谏魏王攻邯郸(魏策四)原文鉴赏
魏王欲攻邯郸①。季梁闻之②,中道而反③,衣焦不申④,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⑤,方北面而持其驾⑥,告臣曰: ‘我欲之楚⑦。’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⑧?’,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⑨。’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⑩,举欲信于天下(11);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12)。王之动愈数(13),而离王愈远耳(14)。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 ①魏王:魏惠王。 ②季梁;魏臣。 ③中道:半路。反:通返。 ④焦:皱折。申:伸展,拉平。 ⑤大行:大道。⑥方:正。北面:向北方。驾:指马车。 ⑦之:往。 ⑧奚为:为什么。 ⑨用:资金,路费。 ⑩动:行动。霸王:指霸主之业。(11)举:举动。信:取信。 (12)广地尊名:使土地扩大,使名声抬高。 (13)数(shuo音朔):频繁,次数多。 (14)王(wang音旺):成就王业。
【今译】 魏王想要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季梁听到后,从半路返回来,衣服的皱折来不及展平,头上的灰尘来不及洗去,就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侯,在大路上见到了一个人,他正向北方驾着马车行走,告诉我说:‘我要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方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技术高。’这几样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是远啊!如今您种种行动都想建立霸业,一举一言都想取信于天下;您依仗着自己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求扩张地盘,抬高名声。您这样做得越多,就离成就王业的目标越远。好象这个人到楚国去而向北边走一样啊。”
【集评】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黄山谷论书法,能使笔力悉从腕中来,笔尾上直当得意;吾谓为文亦然,此等作是甚腕力。欲南行而北辙一句可了耳,入马良三项,便多层折而文致益浓。”
【总案】 “南辕北辙”的成语本于此篇,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魏王欲攻自己的邻国赵国,以扩大土地,提高地位,这一错误行动被季梁知道了。季梁为了魏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中道而返,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忠心;他用南辕北辙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攻赵国的邯郸,不仅不能“广地尊名”,而且还离此目的更远。比喻与实际极为熨贴,易为魏王接受。它也概括了行动与目标不合这种较普遍的现象,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一直沿用至今。
-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
【注释】 选自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性灵:即性情,指诗人的性格特点。 独抒性灵:指诗歌作品应以抒发诗人性情为主,使作品富于个性,呈现本色。不拘格套:指不拘泥于前人形成的格调、法式,有自己的独创和见
-
一夕雷轰荐福碑。
-
《红楼梦》桂霭桐阴坐举觞, 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
-
这里是晋中南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普通到你都不必问起它的名字。 我曾到过许多名山大川,譬如“归来不必看五岳”的黄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三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
-
【原题】:木平像吾友宣老所藏宣示寂久矣余因归朱方遇其徒慈俊乞得之喜而作此
-
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出入岩峦千仞表,较量筋力十年初。虽无窈窕驱前马,还有鸱夷挂后车。莫笑吟诗淡生活,当令阿买为君书。
-
由来巫峡水,本自楚人家。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秋庭风落果,瀼岸雨颓沙。问俗营寒事,将诗待物华。
-
深秋了,公园里,桂花飘香,荷塘枯影,一荣一衰,彰显了两字:自然。逛了公园,去图书馆消磨时光。先到四楼藏书室,关注一下有没有本土作家
-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贵以贱为本》翻译与解读
-
偶作郊原十日游,未应回首厌笼囚。但教尘土驱驰足,终把云山烂漫酬。闻道逢春思濯锦,更须到处觅菟裘。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