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
【注释】
选自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性灵:即性情,指诗人的性格特点。
独抒性灵:指诗歌作品应以抒发诗人性情为主,使作品富于个性,呈现本色。不拘格套:指不拘泥于前人形成的格调、法式,有自己的独创和见解。
境:客观物景。
会:融会。
【赏析】
明代前、后七子,以反对台阁体文章为目的,昌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一种句模字拟,晦涩难解的文体。他们表面上跟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样志在复古,实质上却有很大差异。韩愈的时代,骈丽之风泛滥一时,为反对不合语势的骈文写作,韩愈以先秦文风相号召,要求陈言务去,词必己出,推动了书面文字接近自然口语的进程。唐以后,宋人的平话、元人的杂剧,以及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流行以后,文章已与口语日趋接近。在这种情况下,前、后七子却倒退复古,逆语言发展趋势而动,因此遭到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抨击、反对。为此,袁宏道在其叙小修诗中,提出独抒性灵,见从己出,任性而发的观点,强调抒发真情实感。他称赞弟弟袁中道的诗歌作品是: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
意思说:袁中道的诗歌作品大都以抒发性情为主,不拘泥于前人形成的格调、法式,有自己的见解和个性。不是自己亲身的感受,不肯轻易下笔写作。 有时主观感情与客观物景相遇,因物起兴,情景相交,从而产生创作冲动,诗思泉涌,顷刻成篇,像水东流一样,令人惊叹。
袁宏道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观点,大张变古的旗帜与之相抗,他一面力排王世贞、李攀龙因袭摹拟之失,一面在诗歌表现内容方面,力倡“见从己出”、“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要求诗人不为成法所限,充分地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情,具有自家的面目,“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他认为,真情实感当从现实生活中、从诗人的实际境遇中取得。只要诗人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基础,真感情与真景物相结合,就可以达到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境地,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写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来。
袁宏道的观点,对于纠正复古派假借剽窃、千篇一律的流弊有积极意义。 他的“独抒性灵”的观点,后来被清代袁枚继承、发挥,提出“性灵”说,成为有广泛影响的诗论主张。但袁宏道及公安派作家的成就不大,作品多表现个人身边琐事,追求闲情逸趣,内容较狭窄,有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
-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
饮酒俱未醉,一言聊赠君。功曹善为政,明主还应闻。夜宿剑门月,朝行巴水云。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
-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佳。有三秋
-
板印 ① 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 ② 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③ 。庆历 ④ 中有布衣毕升 ⑤ ,又为活板 ⑥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⑦ ,每字为一印 ⑧ ,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
-
《曝书亭集》有《风怀》二百韵,朱竹垞未通籍时为其幼姨所作也。姨,冯氏,世居碧漪坊,与朱宅相近,即《风怀》诗中所谓“居连朱雀巷,里是碧鸡坊”是也。竹垞少尝读书冯宅,年十七,赘焉,与幼姨情益笃,而家人防闲
-
[先秦]百里奚妻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临当相别时烹乳鸡。今日富贵忘我为?这首诗出自《
-
注解:王蒙出生于1年1月,他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1年1月入党,1年1月参加工作。1年,王蒙凭借作品《这边风景》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年,王蒙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盖古之为学人材多由庠序而出。|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盖古之为学人材多由庠序而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世情小说。一百回。署名兰陵笑笑生撰。约成书于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 关于本书作者的真实姓名,尚无可考。兰陵今属山东峄县,又书中采用大量山东方言,可推测作者大约是山东人。
-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