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
【原文】
轮、辐、盖、轸[218],皆有职乎车,而轼[219]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220]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221],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222]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223]辙者,善[224]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注释】
[218]轸(zhěn):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19]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220]外饰:粉饰外表。
[221]辙:车轮碾过的痕迹,也指车行的一定路线。
[222]与:通“预”,干预,参预。
[223]是:指示代词,这个。
[224]善:副词。好好地。
【译文】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各有职能,而车轼,唯独好像是没有用处的。虽然这样,如果去掉轼,那么我们看见的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天下的路没有不从辙上碾过的,而谈到车子的功劳,辙从来不参与。虽然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辙。这辙啊,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解析】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赶考落榜,由此对科举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本文说明了苏洵为二子取名的缘由,揭示了取名的内涵所在。
苏轼性格外露开朗,容易招惹是非,因此担心他不善于粉饰自己而遭受迫害,勉励他处事谨慎;苏辙沉稳大气,善于处世,因此预知他能够免于大灾大难,终保其身。
正所谓“知子莫若父”,结合后来苏轼和苏辙的兄弟俩的命运来看,苏洵对两个儿子的“判词”可谓异常精准。本文短小而不失意蕴,饱含了苏洵对两个儿子前途和命运的期望及担忧。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用古诗词写班风,内容包括古诗词班规、班约、班风,有关班风的诗句,适合做班级口号的诗句。班规班约总 则 一:为使班级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而制定本条例。二:本条例对本班有效,所有班级成员都必须遵守。第一章 班级基本目标(
-
惟昊天兮昭灵,① 只有夏天才最光明神圣, 阳气发兮清明。 阳气生机勃发景象清明。 风习习兮和暖, 微风习习吹来温暖宜人, 百草萌兮华荣。 百草蓬勃生长鲜花茂盛。 堇荼茂兮扶疏,② 旱芹苦菜枝叶繁茂分披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①上孤烟②。 复值接舆③醉,狂歌五柳前。 【注解】 ①墟里:
-
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幽闲竟日卧,衰病无人问。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
-
【原题】:嘉定庚辰正月二日杨尚书率同年团拜于西湖之集适湖水四合乘兴鉴冰泛冰泛舟如所约也杜侍郎赋诗和这
-
芬兰诗歌 从时代特征上说,芬兰诗歌分为古代诗
-
钱塘即南宋都城临安,今名杭州。作者在宋亡之后再到临安,江山依旧,而物是人非,黍离之悲,油然而生。所谓怀古,实乃伤今。首句点钱塘地理方域及历史地位。钱塘在宋代是十分繁华的大城市,号称“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称之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东南都会”即从此出。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
-
一自苏梅闭九泉,始闻东颍播新篇。金樽留客史君醉,玉麈高谈别乘贤。十里秋风红菡萏,一溪春水碧漪涟。政成事简何为乐,终日吟哦杂管弦。 作品赏析【原题】:闻颍州通判国博与知郡学士唱和颇多因以奉寄知邵陆经通判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品赏析【注释】: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②芳菲:盛开的花,
-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 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 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 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