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陋室铭》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2),往来无白丁(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南阳诸葛庐(6),西蜀子云亭(7)。孔子云:“何陋之有(8)?”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一说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官至监察御史。曾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王叔文失败后被贬,后入朝为主客郎中,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长于诗文,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世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鉴赏】:
铭是文体的一种。本文属于箴铭一类,大多用于戒勉自己,在形式上则为韵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达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心志和清静高雅的生活情趣。
作者先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山的“名”与否在于“仙”,水的“灵”与否,在于“龙”,而室的“陋”与否却在于主人的德行。这样,开篇就给人以新鲜之感。接着作者描写了陋室外的清新淡雅的景色和陋室内高雅之客与主人的交往,以环境和人事对陋室加以点染。下面又描述了自己清静闲适的生活,表达出与世无争,孤芳自赏的坦荡心境。这样,作者从环境和宾主几个方面揭示出陋室不陋的主题,渲染出一派闲雅淡远的境界,又陪衬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更加显示出陋室主人的德操之高雅。最后又引孔子之语,加以反诘语气,其自赏之情表露无疑,而给读者留下的韵味却是无穷的。
这篇短文适应着铭文的需要,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语有流动飞扬之势,而又简洁精炼,全文仅有八十一个字,却意趣盎然,神情毕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绝妙之作。
-
苏曼殊 (1884—1918) 名戬,字子谷,号玄瑛,广东香山 (今中山县) 人。其父曾为日本横滨万隆茶行买办,其生母为日本下女,名若子。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由义母河合仙抚养。6岁时回国,深受家族
-
这首诗采用了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 第一、二两句是对竹子的描写。写官舍北窗边数百竿辣立的竹子不知是谁种下的,但如今伴诗人苦吟非常相称。点出“官舍竹”,即为“闲官”
-
(宋)田况 浣花溪上春风后, 节物正宜行乐时①。 十里绮罗青盖密②,万家歌吹绿杨垂③。 画船迭鼓临芳溆④,彩阁凌波泛羽卮⑤。 霞景渐曛归棹促⑥, 满城欢醉待旌旗⑦。 【题解】 浣花溪源出大江(南河),
-
【原题】:知府毛公显谟以诗宠还书轴谨次严韵以叙拳拳服膺之万一
-
秦焚书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已失传,仅存毛亨、毛苌一家。毛氏所传的《诗经》,各篇均有小序,文字很短。但在首篇《关雎》一诗的下面,有一长段论诗的文字,称为“诗大序”。“小序
-
《荀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是战国时期荀子所著的哲学著作,全文包括了多个章节,旨在论述人性、政治和道德等问题。以下是对《荀子》的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的简要概括。 《荀子》全文由多个章节组成,其中包括了《劝学》、《修身》、《治家》、《齐家》、《治国》、《安邦》、《富国》、《兴灭》等篇章。每个章节都开宗明义,阐述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荀子》的注释是对每个篇章的详细解释和注解,旨在帮助读者理
-
作者: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原文】: 时值九
-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
-
不入城门来五载,同时班列尽官高。何人牢落犹依旧,唯有江陵元士曹。
-
《白头吟》,传说最初为卓文君所作。司马相如要娶茂陵的女子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才停止纳茂陵女为妾。李白在这首诗里借女子的失宠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