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尉缭子·治本(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尉缭子·治本(节选)原文鉴赏
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帝王之君①,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②,二曰垂光③,三曰洪叙④,四曰无敌。此天子之事也。野物不为牺牲⑤,杂学不为通儒⑥。今说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以止三军渴。”臣谓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太上神化⑦,其次因物⑧,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夫禁必以武而成⑨,赏必以文而成⑩。
【注释】 ①帝王之君:指传说中的五帝三王。 ②神明:神智精明,英明。 ③垂光:比喻恩施天下。 ④洪叙:大赏有功。⑤牺牲:古时祭祀时杀的牲畜。此指祭品。 ⑥通儒:博通古今的大儒。 ⑦太上:指最高、最好。神化:顺应自然变化。 ⑧因物: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 ⑨武:指战争和刑罚。 ⑩文:指思想教化。
【今译】 青青的天空,谁也不知道它的终极。五帝三王这些君主,谁可作为效法的榜样?过去的时代不可追及,未来的时代难以等待,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为天子要做到四点:一是英明,二是施恩,三是大赏功臣,四是无敌于天下。这就是天子的事情。野生动物不能作为祭品,驳杂的学问算不上“通儒”。正如游说者所说:“百里的大海,不够一人饮用;三尺小泉,却足以解三军之渴”。我觉得贪欲产生于没有节制,邪恶产生于没有禁令。最高明的政治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其次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再次是不误农时,不损民财。禁止邪恶必须靠武力才能成功,倡扬美德必须靠教化才能实现。
【集评】 明·舒芬:“议论卓越,实归本还源之要也。”
明·田豫阳:“结语括起前意。”(以上二条引自明·归有光诸子汇函卷八)
【总案】 本篇旨在论述治国之本,这里所选的是最后一节,简要综括了全文大意,明确提出了“神化”、“因物”、“禁必以武”、“赏必以文”等主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认为先王不足效法,强调“求己”,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本节为说理文字,然不唯议论卓越,而且颇具抒情意味,有一定的感染力。
-
石延年《古松》 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 ① 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 ② 苍藓静缘离石上,丝萝高附入云端。 ③ 报言帝室抡材者,便作明堂一柱看。 ④ 【注释】 ①森森:繁密貌。铁衣:
-
【题解】 此诗典型地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处于黑暗现实之下的内心苦闷。之所以要一日须饮三百杯,之所以要笑坐雕鞍歌落梅,是因为从历史上看到了李斯为博取功名而遭杀害的可悲的人生结局; 是因为从羊祜墓碑的湮没荒
-
【4055】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著,李小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6 7万字,20
-
筷子,是中国人饮食的主要餐具,外国人称其为“神奇的筷子”。我国古代有称其为“箸”,然而,客家人则呼之为“吃灶”,这个词的由来和定义,目前史籍尚无处可考查,还有待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考证。 把筷子当成“
-
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飖不可期。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语文古诗词大全五四制,内容包括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词有多少,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下册语文古诗,鲁教版(五四制)8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外古诗词。上册凉州词 (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浪淘沙 (唐)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
-
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名句】钱能福 ① 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注释】①福:指造福。 【释义】金钱既能造福于人,也能祸害人,有钱人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药可以救活人,也能害死人
-
孤零零的树木,易变易逝的沙滩,人迹稀少的水边路。在这样一个僻静孤寂的境界,心中充满了离别的惆怅和对渺茫前途的忧虑。晚钟声中,似乎身与心都迷失了,何去何从,他只有将解脱的希望寄托在山僧身上:山僧既熟悉世间路,亦熟悉出世路;既能指点迷津,亦
-
最初开始喜欢月亮,是很小的时候。那时,一吃过晚饭,母亲去串门,我就跟了去。走着,走着,就放慢了脚步,因为天上的月亮深深地将我吸引了
-
东周列国志 清乾隆十七年(1752)金阊书业堂刊本《东周列国志》扉页书影 清乾隆十七年(1752)金阊书业堂刊本《东周列国志》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称《蔡元放评定本东周列国志》,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