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选集》自序》散文全文
自选集自序
我做小说,是开手于一九一八年,新青年上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的。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是一个革命的运动。
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调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所以我想,这些确可以算作那时的“革命文学”。
然而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民族主义的文学家在今年的一种小报上说,“鲁迅多疑”,是不错的,我正在疑心这批人们也并非真的民族主义文学者,变化正未可限量呢。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既不是直接对于“文学革命”的热情,又为什么提笔的呢?想起来,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那就是后来结集起来的呐喊,一共有十四篇。
这些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绝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那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愿以后不再这模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料这大口竟夸得无影无踪。逃出北京,躲进厦门,只在大楼上写了几则故事新编和十篇朝花夕拾。前者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后者则只是回忆的记事罢了。
此后就一无所作,“空空如也”。
可以勉强称为创作的,在我至今只有这五种,本可以顷刻读了的,但出版者要我自选一本集。推测起来,恐怕因为这么一办,一者能够节省读者的费用,二则,以为由作者自选,该能比别人格外明白罢。对于第一层,我没有异议;至第二层,我却觉得也很难。因为我向来就没有格外用力或格外偷懒的作品,所以也没有自以为特别高妙,配得上提拔出来的作品。没有法,就将材料,写法,都有些不同,可供读者参考的东西,取出二十二篇来,凑成了一本,但将给读者一种“重压之感”的作品,却特地竭力抽掉了。这是我现在自有我的想头的:
“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然而这又不似做那呐喊时候的故意的隐瞒,因为现在我相信,现在和将来的青年是不会有这样的心境的了。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鲁迅于上海寓居记
-
龙州十首其一 龙州入夏多风雨,山路无时一尺泥。今日开门喜晴霁(2),洞云片片度前溪。其二山蕉木柰野葡萄(
-
墙是土坯墙。土坯垒完,外面还要抹一层黄泥。泥里洒上麦秸,汉子们用厚实的脚板把泥和麦秸踩均匀。踩完了,抹墙。太阳把墙晒出了几道裂纹,
-
汤显祖酷爱花间词,有汤评《花间集》传世,故其所作深受花间派词风影响,以和婉清丽见长。《好事近》一阕尤具此种特色。
-
大艑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
-
【4472】学习新思想(冯俊著,人民出版社,30万字,2019年6月第1版,49元)七部分:[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新时代新担当;[3]
-
爹左肩扛着锄头,右手拿着镰刀,沙沙地蹚着荒草,向黄河口深处走去——这是爹定格在我脑海里的形象。娘常叨叨爹,说他太老实,头脑不灵活,
-
商山阳城驿,中有叹者谁?云是元监察,江陵谪去时。忽见此驿名,良久涕欲垂。何故阳道州,名姓同于斯?怜君一寸心,宠辱誓不移。疾恶若巷伯,好贤如缁衣。沉吟不能去,意者欲改为。改为避贤驿,大署于门楣。荆人爱羊
-
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傍人道我轿儿宽。不道被他遮得、望伊难。今夜江头树,船儿系那边。知他热後甚时眠。万万不成眠後、有谁扇。 作品赏析【注释】①作期同上,赴湖北任职途中作。与上篇同为相思离
-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暂借藤庆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
晨风 【原诗】:彼晨风(1),郁彼北林(2)。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