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好事近·帘外雨丝丝》明代词作鉴赏
帘外雨丝丝,浅恨轻愁碎滴。玉骨近来添瘦,趁相思无力。 小虫机杼隐秋窗,黯淡烟纱碧。落尽红灰池面,又西风吹急。 -----汤显祖
汤显祖酷爱花间词,有汤评花间集传世,故其所作深受花间派词风影响,以和婉清丽见长。好事近一阕尤具此种特色。此词写闺中女子的愁恨,却不说明愁恨的具体内容,也不描写女子的服饰姿态,只以景物映衬心情,因而更见深美流婉之致。
“帘外雨丝丝,浅恨轻愁碎滴”,开篇化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意,亦借雨景衬托愁情,但温词明说“离情正苦”,汤词则只说“浅恨轻愁”,意思更加含蓄。“碎滴”二字尤为警动,令人想到那细碎的雨声,点点滴滴都滴在愁人心上,仿佛把心都滴碎了。
“玉骨近来添瘦,趁相思无力”,次拍点出听雨之人。虽用“玉骨”一词暗示其人为年轻女子,但并不说她如何美艳,只说她“近来添瘦”和“趁相思无力”(意为力弱不胜相思之苦),以见其思念所欢的缠绵长久,出语甚淡而含意甚深。
“小虫机杼隐秋窗,黯淡烟纱碧”,换头复化用唐刘方平夜月诗“虫声新透绿窗纱”句意,转写窗外虫声。“小虫”指蟋蟀。蟋蟀别名促织,故云“机杼”。诗经·豳风·七月说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故云“隐秋窗”。窗上碧纱如烟如雾,窗外虫声如怨如诉,闺中女子的悲愁心绪,就从如此凄黯的氛围中透露出来了。
“落尽红灰池面,又西风吹急”,结拍仍以衰飒之景寄寓凄苦之情。“红灰”指花的碎片。池苑秋深,浮花荡尽,故云“落尽红灰池面”。此时西风劲急,吹得池水剧烈动荡,愁人见之,自然也会心旌晃乱,更加迷惘。
统观全词,几乎句句都在写景,连那个“玉骨近来添瘦”的女子也成了景观的组成部分,但秋闺思妇的幽愁暗恨,却已涵蕴于所写景物之中,使人为之深深感动了。近代词论家况周颐说:“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蕙风词话)词人虽生于况氏之前三百余年,在创作实践中却也已掌握了这样的艺术经验。
-
东山 作者: 戎耀文 【本书体例】
-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约789),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
-
节运时气舒,秋风凉且清。闲居心不娱,驾言从友生。翱翔戏长流,逍遥登高城。东望看畴野,回顾览园庭。嘉木凋绿叶,芳草歼红荣。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 收念还寝房,慷慨咏坟经。庶几及
-
蔼蔼鼎门外,澄澄洛水湾。堂皇临绿野,坐卧看青山。位极却忘贵,功成欲爱闲。官名司管籥,心术去机关。禁苑凌晨出,园花及露攀。池塘鱼拨剌,竹径鸟绵蛮。志在安潇洒,尝经历险艰。高情方造适,众意望征还。好客交珠
-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公元十二世纪,金兵挥戈南下,锐不可挡,黄、淮流域相继陷落,北宋王朝几乎是无条件地宣告覆亡。之后,南
-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
-
中经题解《中经》是与《本经》相对而言的。本篇的主旨是讲如何收服人心,使自己可以控制别人,掌握主动权。《中经》可以说是游说之士的心传
-
《人生学随时进,如春花秋实,自有节次.少年时志要果锐,气要发扬.》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人生学随时进,如春花秋实,自有节次。少年时志要果锐,气要发扬。》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申涵光 《荆园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