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1),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
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3),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鉴赏】:
这是一篇只有八十三个字的短文,作者在不足百字的篇幅中把叙事、写景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索的空间。
文章开头点明了时间,这时苏轼正被贬黄州,政治上很不得意,然而在这种境遇下,看到“月色入户”,却仍然“欣然起行”,其胸怀之开阔,行事之潇洒可见一斑。然而一个人欣赏月色终嫌孤单凄清,而在这同时竟还有一人“亦未寝”,一个“亦”字充分写出了张怀民与苏轼的相契之处,则二人志趣相投,实可谓知音。如此良夜,如此月色,能与知己一道漫步于中庭,岂非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来描写月色,却异常生动形象,极富诗情画意。一句“积水空月”,写出了月色的柔和清澈,而竹柏投下的影子就仿佛水草纵横,更写出了流动之态。虽只寥寥几笔,其景象之鲜明幽美,情调之清新隽永却绝不下于朱自清洋洋洒洒的荷塘月色。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腻和抓住最主要特点以简笔勾勒的手法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亮是没有偏私的。一样的月光既照在承天寺,当然也照耀着别的地方。然而世俗之人却大都为俗念琐事所缠绕,已失去了感受自然之美的能力。大家都在名利场中周旋奔波,只留下明月一轮空自把清辉铺满人间。文章的最后,作者感慨惋惜于无人赏月,含蓄地表达出了对世人的失望、规劝和一种自我欣赏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月色往往成为文人墨客寂寞徘徊,孤独失意时借以抒情的对象,而本文所反映的则更多的是一种旷达从容的心情,而这正是苏轼文章的一大特色
-
戴缙楚江旅怀薄暮过潇湘,秋空万里长。黄芦千里月,红叶万山霜。客梦悬双阙,乡心逐五羊。羁情谁与晤,劳者若为伤。作者简介戴缙(1427—
-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少年时代充满侠气,结交了五位勇猛之士。我们胆气十足,毛发竖立。无论是在座谈中还是面对生死,我们都是同一条战线上的兄弟。我们信守承诺,视之如命。
-
新年快乐新年即临,小儿要参加写字比赛,六岁不到的小孩子会写什么字哩,能写几个字哩。不能拂了师的美意和爱意,我亲自操刀给小儿示范了一
-
【说明】 《通鉴》 卷六十三记载了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打汉皇朝旗号的曹操与称霸一方的袁绍进行的一场大战。 东汉末年,自黄巾大起义被镇压之后,宦官与外戚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
-
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
-
柳宗元 韩愈谓柳子曰:“若知天之说乎? 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 ’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 ’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蓏、饮食既坏
-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遥知好睡紫微郎,枕簟消薰绿蕙芳。五色诏成人不到,万年风动阁生凉。平时下直归宜早,陋巷相过意未忘。杨子不烦多载酒,主人犹可具黄粱。
-
孟浩然夜渡湘水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行侣时相问,涔阳何处边?作者简介孟浩然(68
-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遇君蓬池隐,就我石上饭。空言不成欢,强笑惜日晚。绿水向雁门,黄云蔽龙山。叹息两客鸟,裴回吴越间。共语一执手,留连夜将久。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酒来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