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芬兰〕考洛斯《萨勒玛》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芬兰〕考洛斯《萨勒玛》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芬兰〕考洛斯

【原文】:

萨勒玛,奴隶的岛……广漠的牧场,多少的草原;夏天的时候,乡人的家畜都在那里吃草。许多哩的平坦的没有树木的平原,一直向太阳展开,太阳的光慢慢地燃烧着它,将青草晒成了在地面上的短短的乱丝。粘软的灰色的泥土,因了大旱豁裂了,有了深深的窟窿,起着凹凸,皱得象老年人的皮肤。连一棵树的阴荫也没有,泥土象岩石一样硬,就便是一阵倾盆的大雨罢,也不能渗进去,雨水只在地面上流着小小的棕色的溪流。雨后,地上显着活力,因为有了蜗牛,背着它们的屋子,迟钝地向前爬着。

在仲夏之前,一切的草木都去了;只有桧树仍然坚执地伸根到太阳晒硬了的地里去。然而,一群群饥饿的羊,在经过的地方,却不让一片叶子剩下,甚至于也损坏了桧树的有刺的枝条。在这些矮树的四周咬着,渐渐地咬成了绿色的大圆丘的样子,一堆一堆地在平坦的地上排列着。它们象是种植在罗柯柯式的花园中的,由于一位熟练的园丁修剪而成的装饰,有的象圆球一样,有的象蛋一样椭圆,有的又象葱一样,或是俄国教堂的圆屋顶。在这些桧树林之间,只有山楂能够生长,一朵微小的红花,它的火一样的卷曲的花球,在凋残的绿色中闪着红光,象一阵火花。

风景渐渐地好看起来——牧场让步给生着榛树的草原,桧树似乎不胜骄傲,有了大树的形状,看来象是南方的坟场列树中的那些柏树的可怜的不曾长足的雏形。一带低低山岗在大路上横着,正如挡住那不息地进攻着的大风的盾,风的本意好似要拂除了它罢,然而却老是从它的顶巅扫起了一大片白色的飞沙,以至于在邻近四周过路的人似乎全是沉没于一床的锯屑中一样。

萨勒玛的农场和小屋也就看到了,在大路的两边,也有在一边的,掩藏于树丛中,或是四散在零落地铺着石子的平地上,或是聚拢了成为五六家一簇的小小的村子。这些老是很粗陋,天花板很低——铺着草、泥或麦草的斜矗的屋顶遮着墙,象是一顶帽子,一直拉下了遮着眼睛。这些屋子尽量地贴近地面,似乎为了不至引起些微的注意,它们的永远灰色的色彩,几乎难于与四周的泥土区别。就便聚成了村子了,它们仍然是胆怯而且惧怕‘象是恐怖已经将这半打的小屋赶在一起,以作一致的防御似的暗黑而又破败,一间住屋,打谷仓,牛栏,都惊惶无措地侷促于屋顶之下,这屋顶似乎要将下面小屋中的一切生命都给窒息而且压榨出去。随处有的是风蘑,在圆圆的石墩上,用了它的灰色的翅子缓缓地削着空气。

萨勒玛的心是石头做成的。在春天的洪水和大雨的期间,大地都豁裂了,就露出了白绿色的石灰石,是地面受了伤,在创之下的骨头。这正是萨勒玛的脊骨。

萨勒玛保存了很多的历史,但是萨勒玛自己却正是它的最无偏见的历史家。七世纪的奴隶的史实都在它的景色上记录着了。

全体都是受压迫的,柔弱的,象是在铁踵之下被践踏了几世纪。那些睁了眼看的——那工奴的饥饿而且犯罪似的容貌从晒焦了的、荒芜的牧场的四方八面凝视过来。

萨勒玛的岩石简直也反映出了奴隶的灵魂,永不高成一座高山,永不与天空挑战,只退避到地上,藏起了它的威吓在心里,象奴隶一样。在地面上难于看出的草野的荆棘,会暗暗地刺伤了你的手或脚,在你,那些是太卑下了,不值得去罚;甚至于也不必因之而停止,你仍然向前走去,想着:“荆棘的复仇,正不过是奴隶的复仇呀!”

萨勒玛的花时也很短促而且浮华,象奴隶们的假日,在仲夏之前,不过两礼拜,生长得繁盛的,高高的车轴草田波动着色彩之海。于是,这就正如波罗的海的温室,充满着风,吹来了在寒冷的北方很少人知道的稀罕的花朵。镰刀已经预备好了,使人神经破裂的磨刀声在家家的屋子里响了起来,刀片在小屋的角落里闪着光——到了明天或是明天的明天,这可爱的闪变的色彩就完了。然而这些在仲夏之前引导着的日子正是萨勒玛的新婚的日子,随风吹着甜蜜的芬芳的宝藏,唱着各色的欢乐的颂歌。这里是对于荒芜的牧场与饥饿的草原的补偿。这里有的是大地也快乐地装饰着的日子,就象是在这大地上做着苦工的奴隶,当礼拜日穿上了华丽的本国的衣服,在鲜艳的衣饰中忘掉了不是礼拜日所穿的他们的褴褛的破布了。在简单的、低低的、圆石砌成的栏边,野蔷薇将多灰土的干燥的路装点为新鲜的玫瑰园,猫一样地在红的花蕊下藏起了它们的刺。浸着水的低地波动着遮盖在面上的白色的绵草,象刚落下的雪片一样地柔软;在喷泉旁,开放着相思花,永远是近在水边的。为了可以洗净它们的蓝眼睛罢。地主们所在的街巷里,随处都有从叶丛中探出来的七叶树的白花,在枝条上直立着,象是一串点着的蜡烛。在沙冈与石栏之间的窟窿里,甚至于在盖着草的屋顶的罅裂里。有黄的佛甲草密贴地生着,层层叠叠地象黄的地衣。

这是萨勒玛,奴隶的岛……

(孙用 译)

【作者简介】:

爱诺·考洛斯(1878——?) 芬兰女作家,以小说创作为主。中译本到城里去就是从她的小说散文集白船中选的。萨勒玛也选自此书。

【鉴赏】:

萨勒玛是一幅海岛的风景画,又是一曲奴隶的哀歌。全文呈现一种凝重低沉的暗色调与缓慢哀伤的旋律,在对海岛风景的仔细描绘中透视出历史、文化的演变,体现了对奴隶处境和命运的深切关注。

萨勒玛的风景,一如它那沉重的历史:灰色的泥土、因大旱而干裂的土地、迟钝的蜗牛、饥饿的羊、凋残的绿色、荒芜的牧场、破败的村庄、缓慢沉重的风磨……一切都罩上一层古老阴郁的沉重与绝望。此地的风景已不单纯是风景,因其带有历史、文化的沉淀,与人的感情、心灵相交汇而显示出一种特殊的寓义。为什么风景如此凄凉呢?因为它是“奴隶的岛”,印有奴隶的血泪和汗水,浸透着奴隶们七个世纪的幸酸史,萨勒玛的风景犹如奴隶们倍受摧残的身心,萨勒玛的岩石是奴隶的灵魂,“永不高成一座高山,永不与天空挑战”,是奴隶们忍受悲惨命运、不敢反抗的性格。作者不是借景抒情,而是在写景写人的同步进程中表到出一种深深的哀怨、愤懑之情。即使是描写奴隶们的假日,那表面的欢乐也掩盖不住实际生活的苦痛,甚至连萨勒玛的花也开得“短促而浮华”,恰如奴隶们可怜的生命。作者在风景和人物之间寻到了深层涵义上的相同点,即都是“受压迫的、柔弱的、象是在铁踵之下被践踏了几世纪”。风景因为人的苦难而显得异常沉重,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命运又显得异样悲苦。二者互相映衬,使风景愈显灰暗,奴隶们愈显凄惨。不用更多的控诉指责,就足以使人感到社会命运的不公平了。

作者对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情绪强度把握得很准确,将自己的情感深藏在语言文字和具体形象之中,随着描写与叙述的展开流淌出对于奴隶的处境同情与关注的深情。

猜你喜欢
  • 《物成毁有时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物成毁有时数【原典】魏国公韩琦镇大名①日,有人献玉杯二只,曰:“耕者入坏冢②而得之,表里无瑕可指,绝宝也。”公以白金答之。尤为宝玩

  • 白居易《游石门涧》全诗赏析

    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云覆莓苔封,苍然无处觅。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独有秋涧声,潺湲空旦夕。

  • 苏轼《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全诗鉴赏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従今得闲

  • 白居易《春葺新居》全诗赏析

    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彼皆非吾土,栽种尚忘疲。况兹是我宅,葺艺固其宜。平旦领仆使,乘春亲指挥。移花夹暖室,徙竹覆寒池。池水变绿色,池芳动清辉。寻芳弄水坐,尽日心熙熙。一物苟可

  • “风敲竹”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风敲竹》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唐·李益诗《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又,宋·苏轼词《贺新郎》:“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

  • 马致远《落梅风》全诗赏析

    蔷薇露,荷叶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 作品赏析【注释】:

  • 雪中吃喝的古诗词(古典诗词中关于吃喝玩乐的句子)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雪中吃喝的古诗词,内容包括雪中玩耍的诗句,古典诗词中关于吃喝玩乐的句子,写雪的古诗词50首。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

  • 白居易《辱牛仆射一札寄诗篇遇物寄怀情》全诗赏析

    风云聚散期难定,鱼鸟飞沈势不同。

  • 《庄子·在宥》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闻在宥天下 ① ,不闻治天下也 ②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 ③ ;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④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⑤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

  • 鲁迅《世故三昧》散文全文

    世故三昧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革,而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