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苏辙武昌①九曲亭记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子瞻②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陀③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④,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⑤,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⑥,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⑦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⑧,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⑨,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⑩,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11}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12}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13},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14}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武昌:今湖北鄂州市。②子瞻:苏轼的字。③陂陀(bēituó杯驼):山坡,山冈。④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塔的意思。精舍:佛寺。⑤枥(lì历):同“栎”,即柞(zuò作)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⑥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⑦幅巾迎笑:表示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关系之融洽。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⑧陵阜:高山。⑨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阳背阴。⑩百围:是说树干的粗细。千尺:是指树的高度。{11}睥睨:侧目斜视,有所打算。{12}褰(qiān牵)裳:提起衣服。{13}撷(xié协)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14}要之一饱:重要的是以求吃个饱。
本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在三国东吴遗迹的废九曲亭旧址上,重建此亭,落成之后,请苏辙写亭记。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
本文的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更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作了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刮倒了一棵大树,创造了重建的条件,苏轼的心愿得以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
可以说,第一段中,作者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山行图。以简略的笔墨表现了西山的独特风光:山峰连绵起伏、峻峭幽深;松枥满山遍野、遮天蔽日;佛寺宝刹至清至静、远隔尘世;二三子“幅巾应笑,相携徜徉”。可以说,既是赏景又是风景。自然因人而增胜,人因自然而怡情。
作者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作者之“乐”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游山玩水,建亭赏景,有赏心悦目之乐;二是寄情山水,忘却烦恼,有怡然自适之乐;三是无愧于中,无责于外,有超然洒脱之乐。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是“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从而凸显了他光明磊落的品质和超然洒脱的风度。
文章体现了景中之“我”的人情美,此段景物可称“有我之境”。本文兼具汪洋之势、淡泊之情与秀杰之气,融景致美、情趣美与理趣美为一体,堪称美文。比如说文中动词的妙用,“倚”“荫”“俯视”“仰瞻”“旁瞩”等动词的运用,既引出了美妙的景致,又使景物之中饱含了人的情趣。“倚”的闲适洒脱,“荫”的惬意舒适,“俯视”的居高傲气,“仰瞻”的凝神敛气,“旁瞩”的游目骋怀,“笑”的自信潇洒,所有景物都为“我”所用,作者的情致完美地融合在景物之中,又使本文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后人评论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公文钞:“情兴心思,俱入佳处。”
-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出处】唐白居易《 浪淘沙六首其四 》 【意思】我怨恨你不象潮水那样遵守约定的时间回来,我 想念你情深意长,方才觉得大海并不深
-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描写回报家乡的古诗词(有没有关于表达功成名就回报家乡的诗句)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回报家乡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没有关于表达“功成名就、回报家乡”的诗句,关于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古诗,描写家乡的古诗。1.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解释: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2.驾长车,踏破贺兰山
-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第四章 降服妖魔 …… 格萨大王唱完,正要加鞭上路,王妃珠毛右手拿着一个金碗,左手举着一瓢美酒,来到大王面前,一把手抓住马缰绳,唱道: …… 我左手拿的这瓢酒, 陈酒新酒搀一起。 大王现在要远行, 斟
-
昨夜雨鸣渠,晓来风袭月。萧然欲秋意,溪水清可啜。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蒲莲浩如海,时见舟一叶。此间真避世,青蒻低白发。相逢欲相问,已逐惊鸥没。清风定何物,可爱不可名。所至如君子,草木有嘉声。我行本无
-
景公游于麦丘 ① ,问其封人曰 ② :“年几何矣?” 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 ③ 。” 公曰:“寿哉!子其祝我 ④ 。” 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 ⑤ ,宜国家 ⑥ 。” 公曰:“善哉!子其复之!”
-
水国多阴常懒出,老夫饶病爱闲眠。三旬卧度莺花月,一半春销风雨天。薄暮何人吹觱篥,新晴几处缚秋千。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
-
典源出处 汉刘向 《列仙传》卷上: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苏轼的中秋,内容包括苏轼的中秋节诗句,苏轼关于中秋的诗句,有关中秋节的诗句苏轼。《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