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唐宋八大家·刑赏忠厚之至论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唐宋八大家·刑赏忠厚之至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235]之声,欢休[236]惨戚[237],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238],而告之以祥刑[239]。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240],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241],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242]为士[243]。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244]曰“鲧[245]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246]圮族[247]”,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248]。”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249],刑不以刀锯[250]。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251]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252],乱庶遄[253]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254]。”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释】

[235]吁俞:吁,疑怪声;俞,应词也。

[236]欢休:和善。

[237]惨戚:悲哀。

[238]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

[239]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240]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

[241]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242]皋陶: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243]士:狱官也。

[244]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

[245]鲧:传说大禹之父。

[246]方命:逆名。

[247]圯族:犹言败类也。

[248]不经:不合常法。

[249]爵禄:官爵和俸禄。

[250]刀锯:古代刑具。亦指刑罚。

[251]忠厚:指忠诚,厚道。

[252]祉:犹喜也。

[253]遄:速也。

[254]沮:止也。

【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深爱百姓、深切替百姓担忧,而且以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正义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正义,就变得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正义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解析】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苏轼21岁考进士的试卷文字。宋人曾作为逸话流传,说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的礼部考试,推荐梅圣俞阅卷,梅阅此文后以为有“孟轲之风”,荐于欧阳修。此时欧阳修门下士曾巩也参加了考试,他俩认为此文优异,可能是曾巩作的,欧阳修为了避嫌不敢定为第一,遂降为第二。但是文中所举尧与皋陶的对刑法的互相制约的例证,不知其出处,待苏轼拜见问他,苏轼笑道:“想当然耳”,竟是他编造出来的,欧阳修、梅圣俞因其才高,也不介意。实际上,苏轼所引事例出于礼记·文王世子是周公的事例,只不过苏轼临考时误记为尧的事了。好事者因不知出处,遂加以增饰,造作出这段佳话来。

这个轶闻中也反映出古代应试文字的情况。对于这类文字不应过于执着,认为真的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其实不过是为了考取而故作惊人之论而已。苏轼后来在答李之仪书中曾说,自己年轻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又因应举制策课,就写了些“妄论厉害,搀说得失”的文章,“此正制科人习气”。这些气话虽含有遁词的成分,但也道出其中几分真味。

本篇题目出自尚书·大禹谟伪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为了扣题,其立论不过是儒家的施仁政,行王道,推崇尧、舜、周、孔,属于当时的滥调。一个看起来似乎很枯燥的题目,作者却说得有声有色,好像早就成竹在胸,完全没有一般试卷的战战兢兢、揣摩谄媚讨好之相。文笔酣畅,说理透辟,尤其在扣紧题目布局谋篇,引用圣经贤传与论据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技巧是很高的。

猜你喜欢
  • 《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赏析》

    全词共分三段。第一段,首韵直接入题,以占尽一丘一壑的风流自我形象,领起全篇。下一韵,以茅屋上“松月桂云”,和山脚下清泉脉脉的优美风景,具体写占尽这一丘一壑的美景者的风流意态。以下以“寻思前事”退过一层,转写以前入仕的错误,印证今日生活的

  • 《剑客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热情地塑造出一个襟怀嵚崎磊落,慷慨豪勇,报恩酬知己,不畏死难的剑客形象,借以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 。真可谓志陵山岳,气吞江海, 撼人心魄。   开头两句凌空起笔,描写饯别的场面和剑客的出门。酒宴将散 ,剑客的豪兴借酒而发,遂拔

  • 朱熹《偶题三首》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朱熹《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①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②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③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④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 薛昂夫《双调·蟾宫曲·雪》注释赏析

    天仙碧玉琼瑶①,点点扬花②,片片鹅毛③。访戴归来④,寻梅懒去⑤,独钓无聊⑥。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⑦,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⑧,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①碧玉琼瑶:形容雪的晶莹洁白。

  • 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全诗鉴赏

    才大古难用,论高常近迂。君看赵魏老,乃为滕大夫。浮云无根蒂,黄潦能须臾。知经几成败,得见真贤愚。羽旄照城阙,谈笑安边隅。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诸郎更何事,折箠鞭其雏。吾知邓平叔,不斗月支胡。

  • 《代东武吟赏析》

    “东武”,泰山下小山名,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东武吟”和“泰山吟”、“梁甫吟”同类,是齐地的土风。该篇假托汉朝老军人的自白,来讽谏当时的君主。   诗歌的前半部写老军人对当年战斗生涯的回忆,他南征北战,在戎马倥惚中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后半

  • 白居易《杂曲歌辞·浪淘沙》全诗赏析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借问江湖

  • 白居易《春题湖上》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白居易《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长庆四年 (824),诗人白居易正在

  • 苏轼《山光寺回次芝上人韵?一作扬州同晁无咎、芝》全诗鉴赏

    闹里清游借隙光,醉时真境发天藏。梦回拾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 作品赏析原题:山光寺回次芝上人韵?一作扬州同晁无咎、芝上人游山光寺和芝韵?

  • 苏轼《九月十五日迩英讲论语终篇赐执政讲读史官燕》全诗鉴赏

    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翌日各以表谢又进诗一篇臣轼诗云绣裳画衮云垂地,不作成王剪桐戏。日高黄繖下西清,风动槐龙舞交翠。(迩英阁前有双槐,樛然属地如龙形。)壁中蠹简今千年,漆书蝌蚪光射天。诸儒不复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