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这篇游记是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的。全文四段。第一段写醉翁亭的方位、地点、亭名的由来和山水之乐。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的景态变化及游观之乐。第三段写游人之多和饮宴之乐。第四段写禽鸟之乐和与民同游之乐。全文紧紧围绕一个乐字来写,主线鲜明一贯到底。
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画框渐缩法,逐层展示,渐次深入。先写环滁群山,次写西南诸峰,再次写琅琊山,又次写双峰酿泉,最后点出主体景物醉翁亭,这样如同剥笋似地层层剥去,终于显露出独擅胜境的醉翁亭来。虽然着墨无多,却是一步一景,由大而小,由远而近,一景胜似一景。而酿泉以外诸景的勾勒,都是陪衬烘托之笔,目的都是为了写醉翁亭,犹如沙里淘金,玉中选璧,故这段描写又有烘云托月之妙。中心景物点出来了,趁势交代醉翁亭所以得名的缘由和含义,水到渠成,十分自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味悠长,形象地说明山水之美胜过酒味之美。而酒也自有其增进乐山乐水情怀的妙用,故又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酒成了山水审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契引物,而这正是古代作家普遍存在的文化心态。
第二段,先写山中的晦明变化,结出朝暮的景观变化,再由野芳发、佳木秀、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四种典型景观结出四时的景观变化,然后总结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简洁秀朗,玲珑剔透,表现出赏爱不绝的幽韵雅兴。文中骈句、动词和而字的运用极为成功,生动地描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和大自然有节奏的和谐律动。其中“风霜高洁”,是“风高霜洁”的错置交换。按骈句要求,此句应写作“风高而霜洁”以与“水落而石出”相骈对,但作者去掉而字并变换词序,有意拆骈为散。而“朝而往,暮而归”又是由“朝往而暮归”变化而成的,造成散句偶化的格式。这种骈散变换,使文章语言变化多姿,更富于美感。
第三段,先写游人之多,各色人等前呼后应,往来不绝,樵歌问答,熙熙而乐。山水美而滁人乐,描绘出和乐安宁的升平景象,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图景。他将自己的快乐融入百性的快乐,喜其可乐,乐其所乐。而醉翁亭中欢宴宾客之乐,乃是这种快乐的一种表达方式,笔触细腻地描述了他们临溪而渔,酿泉为酒,杂陈山肴野蔌的情景。他们不用官场通常习用的雅乐,而是以投壶、下棋助兴。这种半是质野半是清雅的山亭饮宴,既切合太守及其宾客的身分,又符合与民同乐的情致。当宾客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兴高采烈,得意忘形时,作者自己则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太守醉也”,活脱脱地绘画出一个不守官场礼仪约束,醉容满面,醉态可掬,形神俱醉的醉翁形象,从而把醉翁亭上醉翁的山水之乐推向高潮。
第四段,先以“已而”收束上文,引出夕阳在山,游人在暮色中乘兴而归的情景,然后由人及鸟,再由鸟及人,即景议论,说明禽鸟之乐、游人之乐与太守之乐的区别。禽鸟知山林之乐,是物性自然之乐,故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乃安闲丰成之乐,故不知太守之乐其乐,逐层推进,最后点出太守之乐不仅在于山水,更在于与民同乐,从而把本文的中心主题深刻有力地揭示出来。
作者所强调的与民同乐思想,是孟子仁政学说的重要内容。孟子认为,只有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作者正是继承并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把个人的山水之乐推而广之,成为与民同享山水之乐,这在今天仍然是可贵的。清人过珙曾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及‘太守之乐其乐’两段,有无限乐民之乐意,隐见言外。若止作风月文章,便失千里。”这对我们正确理解本文思想内容也是颇有价值的。
在很大程度上,作者是把滁州的山水、风物、民情、政绩融合为一种理想境界,视之为兼济天下的成功典型。这里没有战乱之祸、苛政之苦,而有丰收之乐、太平之福,自己贬来滁州的悒郁情怀也感到莫大的欣慰,故而以欢快的笔调写人之乐、鸟之乐、与民同乐。
本文是传统名篇之一。全篇紧扣中心,不蔓不枝,层次分明,浑然成篇。语言特色尤为突出,骈散兼用,造成一种整齐匀称而又参差错落、文气徐缓而又节奏明快的艺术效果。在偶句铸造上,或单句为偶,或双句、三句为偶。短句多而长句少,四字六字骈句最多,长短间错,疏朗爽口,很有情味,极富韵致。在虚词运用上,最突出的是“也”字和“而”字。全文共用了二十一个也字,而字除已而、然而之外,也用了二十一次,对增强文章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具有极好的效果。同时,也字还有标志层次、段落的作用。这些都表现出作者在语言艺术上圆熟精到的创造功夫。故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韩柳犹用奇字、重字,欧阳唯用平常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据朱子语类记载,欧阳修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说“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正由于千锤百炼,语言精工,才使这篇文章成为传诵千古的优秀作品,滁州的琅琊的醉翁亭也因此名闻遐迩,成为旅游胜地,这正如屠隆所说的“一代文章万古稀,山川赖尔亦增辉”了。
-
不嫌冰雪绕池看,谁似诗人巧耐寒。记取羲之洗砚处,碧琉璃下黑蛟蟠。
-
白居易《庾楼晓望》唐山水诗鉴赏 白居易 独凭朱槛立晨空,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苹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阴处犹残雪 ① ,衙鼓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庾楼在今江西九江市
-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文学家王湾的作品之一,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全诗描绘了山水壮丽、宜人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思索。翻译成英文,应尽量忠实于原意,保持语句流畅。王湾通过此诗,展示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并通过对人生的思考,传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卷四 “田华毕元帅” 条: 东乡间姓田名华者,乃正东二七神也。雷藏地中,寄胎于田间,千年石乳钟气而生。诞时白昼凭空霹雳,火光照天,风雨骤至,帅膝坐,大蛇围其外,群蜂哺英以哺,至长
-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乃知戒律
-
善哉彼上人,了知明镜台。欢然不我厌,肯致远公材。莞尔无心云,胡为出岫来。一堂安寂灭,卒岁扃苍苔。
-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 ① 。(《庄子·应帝王
-
刘贡甫旧与王荆公游甚款,荆公在从班,贡甫以馆职居京师,每相遇必终日。其后荆公为参知政事,一日贡甫访之,值其方饭,使吏延入书室中,见有稿草一幅在砚下,取视之,则论兵之文也。贡甫性强记,一过目辄不忘,既读
-
古文观止·左传·吕相绝秦 晋侯使吕相绝秦①,
-
作者: 张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