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老子·江海为百谷王章(原第六十六章)》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老子·江海为百谷王章(原第六十六章)原文鉴赏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①,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②,必以身后之③。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④,处前而民不害⑤,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⑥。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 ①百谷王,江海为百川所归,故日百谷之王。 ②先:领导。 ③以身后之:把自身的利益放置在人民之后。 ④重:累,压抑。 ⑤不害:不感到受害。 ⑥不厌:不厌弃。
【今译】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善处下位,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所以,想高高立在万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语上对他们谦下,不可发号施令;想做人民的领导,一定要把自身的利益置于万民之后。因此,有道的圣人虽处上位而人民不感到压抑;做人民的领袖而人民不感到受害。所以就乐于推戴而永不厌弃。正因为圣人不争名利,所以天下之人就无法与之相争。
【集评】 明·徐学谟老子解:“老子之言虽有上下相承处,而各自为说者亦多。”
清·成克巩御定道德经注:“此言圣人之能自下。百谷之水皆归之江海,江海为百谷之尊,而乃居百谷之下。则能为天下主者,亦下之而已。故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总案】 此章可以说是老子在为君主们推呈治国王天下之奇术。大江大海之所以能使百川之水归往,只是因为它不与物争,甘处下流。由此推及治国者,如果想永久被人们所推戴拥护,成为真正的领袖,就应该不要处处为自己利益打算,不可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这样就不会使人民感到不堪和害怕,君、民相处,安乐无事,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就不会受到威胁了。
但是,老子让统治者们不要对人民发号施令,不要图谋私利而害民,减轻人们的恐惧感,以求得社会安定,这正是当时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是人民的呼声。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又堪称为民请命的先驱者。
此章以江海之浩瀚深沉来喻有道者的邃远不测的涵养,以江海之处下流来喻有道者欲上、欲先必“以言下之”、“以身后之”的辩证哲理,真是恰如其分,发人深思。
-
经年不到龙门寺,今夜何人知我情?还向畅师房里宿,新秋月色旧滩声。饮徒歌伴今何在,雨散云飞尽不回。从此香山风月夜,祗应长是一身来。石盆泉畔石楼头,十二年来昼夜游。更过今年年七十,假如无病亦宜休。
-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维的诗句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这句王维的诗句描绘了秋日的景象。上一句可能是描写夜晚星光闪耀,下一句可能是描述人们正在享受秋日的凉爽。整首诗通过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描写,展现了秋日的美丽与宁静。
-
昔蒙兴化池头送,今许龙门潭上期。聚散但惭长见念,荣枯安敢道相思。功成名遂来虽久,云卧山游去未迟。闻说风情筋力在,只如初破蔡州时。
-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歌女”类的诗句。 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如同澄净的秋水,她那纤细的十指好似刚刚剥开的春葱,
-
有主还须更有宾,不如无镜自无尘。只从半夜安心後,失却当前觉痛人。
-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君为豫章姝,
-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
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
夏四月 ① ,取郜大鼎于宋 ② ,戊申,纳于大庙 ③ 。非礼也。 减哀伯谏曰 ④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⑤ 。是以清庙茅屋 ⑥ ,大路越席 ⑦ ,大羹不致
-
刘禹锡 蜀国花已尽,越桃今正开。 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 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 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令狐相公即令狐楚,是同刘禹锡过从甚密的诗友之一。令狐楚写有咏栀子花的诗(今已失传),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