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仁山《求知无尽 和风迎春》
第一届鲁院高研班,关仁山在学习
鲁院文学院成立70周年了,可喜可贺!鲁迅文学院应该是走进了收获的秋天,但是我感觉她迎来的依然是春天。春天在播种,似乎一届一届永远在播种,秋天的果实能不丰硕吗?
鲁院培养了那么多作家,我们爱文学,当然更爱鲁院。我与鲁院有缘,有着深深的感情。因为我两次在鲁院培训,两次在鲁院讲课。第一次是1998年秋天,中国作协举办了中青年作家培训班,我们河北“三驾马车”的何申兄、谈歌兄都参加了。这个培训班是在已故的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助推下举办的,同学有张平、周梅森、陆天明、张宏森、叶广芩、李兰妮等著名作家,我们住在中国作协办公大楼里,听课也在作协会议室。讲课教师的规格非常高,记得有中央党校、中国银行、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科委领导授课,让我们眼界大开。河北评论家杨立元到鲁院聚会,他请翟泰丰书记题写了他的评论集三驾马车论的书名。翟泰丰书记欣然题字,题字时我在身边,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这次学习请的授课专家规格很高,讲了作家怎样整体认知时代、把握时代,我感觉收获很大,真正做到了求知、充电。我们哥仨基本以创作中篇小说为主,因为班里同学们好多写长篇小说,受到鼓舞,我在这次学习中,也开始尝试着创作长篇小说,学习期间开始创作,结业后不久,我们“三驾马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三驾马车长篇小说丛书:何申的多彩的乡村、谈歌的家园笔记和我的风暴潮。让人悲痛的是,何申兄今年2月不幸离开了我们。时光过得真快,当时操办鲁院的常务副院长雷抒雁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活在我心中。回忆起那时鲁院学习的时光,院方组织为南方大水灾捐款,雷抒雁院长叮嘱我树立精品意识,张平教我使用电脑用自然码打字,周梅森鼓励我创作长篇小说,听叶广芩大姐用陕西方言讲笑话,等等,许多温暖的细节浮现眼前,真的很留恋。
皆因有了这次学习,我们“三驾马车”与雷抒雁院长等鲁院老师结下深厚友谊,为下一次学习奠定了基础。2002年,中国作协金炳华书记助推的首届“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开始招生。那时我应北京出版社邀请,在北京怀柔红螺寺旁的培训基地封闭创作长篇小说天高地厚。有一天,谈歌兄给我打电话说,鲁院雷抒雁院长让我们“三驾马车”去学习呢!还说这个班时间长,学习半年,机会难得。我想去,但是又有些迟疑地说,好事啊,可是我们前几年培训过了,手头的长篇小说正在冲刺收尾,这机会还是让给别的青年作家吧!谈歌说他再与雷院长商量,隔了几天,谈歌又打来电话说,这次是50人的大班,省作协也非常支持,何申兄因为承德报社工作无法离开,我们俩还是去吧!
2002年夏天,我和谈歌兄再次走进鲁院,进入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与著名作家柳建伟、麦家、邵丽、欧阳黔森、红柯、徐坤、孙惠芬、衣向东、王松、李西岳、艾伟、林那北、荆永鸣、陶纯等文友成为同学。全班共49人,广西作协主席东西没有来,他如果来了就是50人。军旅作家李西岳是班长,我被推选为班里党支部书记,班主任是诗人高深老师。
我们是首届班,到目前已经是38届了。今年疫情,第38届编剧班延迟开班,最后常务副院长徐可带领教师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在北京开班。徐可让我给学员们讲了一课新时代,作家和编剧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走上讲堂,心中感慨万千,说的第一句话:我是“鲁一”毕业的,我们是校友啊!在全国各地,除了同班同学,只要说是“鲁几”的,大家都是校友,显得格外亲切。
求知无厌知无尽,治学有恒学有成。治学后再生,是鲁院的秘密,也是鲁院的魅力。这是一所崇高的殿堂,所以全国青年作家才向往之。作家素养的提升,与学习深造、汲取营养,致使艺术观念的转变提升。所谓的“再次生成”。我感觉这里有两层含义。一个层面是可见的,以文会友,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有与鲁院师生间的友谊,还有与各大刊物出版社以及媒体朋友的友谊。单凭师生友谊而言,这是一种美好的相遇,各种碰撞、交流、握手,让目光相遇时读懂彼此的心,拓展文坛的人脉,这种相遇与浸润,必然在漫长的时光中突显珍贵,也许我们把这种相遇比喻为生命的萤火,永远在暗夜里闪光。另一层意义是看不见的,敞开耳朵听课,让耳朵集中听到老师授课的内容,倾听中领悟,吸收消化,让文学以及文学之外的知识走进内心,培育艺术感觉,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大家都是有一定创作实力的作家,否则也不可能推荐过来,特别是首届班。鲁院常务副院长雷抒雁、副院长白描对教学抓得很紧,讲课教师都是名家。老师的声音富有穿透力、感染力,能够直低艺术本质,撞击人心。记得副院长胡平讲了一课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对我启发很大。小说是创造,塑造人物,构架故事,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非常重要。同时,听课中也学到了一位作家应该具备的责任和担当!
我的“中国农民三部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天高地厚后半部就是在鲁院读书期间创作的,并将整书修改完成的,这期间得到鲁院老师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隋丽君大姐作为此书责编带病帮助我修改天高地厚。为了听课,尽量不请假,每天下课后我去北三环中路的十月文艺出版社与大姐改稿,改到夜里,再打车回东八里庄的鲁院,班主任特意叮嘱门卫留门,这让我非常感动。今天翻开书的后记,写着“2002年9月28日于北京东八里庄鲁迅文学院”。
鲁院副院长、评论家胡平老师看了天高地厚,写了评论,同学柳建伟也写了评论文章,在我们临近毕业的时候,中国作协与河北作协为之开了大型研讨会,鲁院也是一家主办方。一些老师觉得这是继浩然苍生之后反映冀东平原农村生活的又一部力作,展示了农村30年历史变革历程。天高地厚这个名字好,极具涵盖力,本是一句成语,两层意思:一是形容大地对人的恩情深厚;二是指农村事物的复杂性。“天高”应该借指中国的政治,“地厚”指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情与眷恋。优秀小说一般都把创作人物形象作为重要历史使命,觉得它成功塑造了一群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代农村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梁双牙和鲍真更为突出。梁双牙勤劳能干,朴实本分,对土地爱的深沉,对鲍真也爱的深沉,深刻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与土地的生死关系。鲍真虽是一位女性,却是农村改革进程中先进的代表与化身。后来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成了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农业税免税的时刻,在央视播出。
聚也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文坛有个说法,作家不在鲁院走一遭,就像是缺少点什么,可见鲁院的地位无可替代。我们毕业以后,我们首届班同学们经常聚会。每人出什么书都要相互赠送一本,友谊之情像老酒一样绵长醇厚。鲁院走过70年,伴随着新中国文学事业一路走来,有许多作家从这里走出来,由小树变成大树,好大一棵树,深情藏沃土。我们深情地说一声:老师们辛苦啦!感谢你们,祝福鲁院!人到七十古来稀,但是,鲁院正年轻,可以说青春正当时。我们走进了新时代,因为鲁院给了我力量,让我沉静地写下去,这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事业!鲁院啊,你的心连着我的心,于是文学的火焰永远燃烧在一起,我们与鲁迅文学院共同走向未来!
-
《鹿鸣》是《诗经》中的一篇篇名,下面对其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进行分析。 原文: 鹿鸣于乔林兮,麀止于丘隅。 乐彼之心兮,纯作忧伤。 鹿鸣于乔木兮,麀止于泽畔。 乐彼之心兮,纯作忧患。 注释: 鹿鸣:鹿发出呼喊声。 乔林:高大茂盛的林木。 麀:又称鹿,雄鹿的一种。 丘隅:小山的边缘。 乐彼之心:心情愉快。 纯作忧伤/忧患:因为雌鹿不在身边,所以感到忧愁和痛苦。 鉴赏: 《鹿鸣》这篇诗通过描写
-
化城分鸟堞,香阁俯龙川。复栋侵黄道,重檐架紫烟。铭书非晋代,壁画是梁年。霸略今何在,王宫尚岿然。二帝曾游圣,三卿是偶贤。因兹游胜侣,超彼托良缘。我出有为界,君登非想天。悠悠青旷里,荡荡白云前。今日经行
-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
【原题】:邢兄招纳凉大善以醉眠不及往大篇见嘲一笔走和
-
柳宗元:愚溪诗序 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
-
“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鸟兽鱼虫·鸳鸯”类的诗句。 这里明写鸳鸯,实则
-
潘岳诗《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俛恭朝命, 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
-
关于逛庙会的古诗词(逛庙会的来历起源诗句和名人故事都有哪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逛庙会的古诗词,内容包括逛庙会的来历、起源、诗句和名人故事都,关于祭拜的诗词,关于灯会的诗句。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
-
稍微熟悉佛教史的人都会知道提婆达多这个人物。“提婆达多”是梵文Devadatta音译,旧译“调达”,意译“天授”。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堂兄弟,后来加入了僧团,作了和尚。这个比丘在佛典里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
-
《玉楼春》 年代:宋作者:柳永 昭华夜醮连清曙, 金殿霓旌笼瑞雾。 九枝擎烛灿繁星, 百和焚春抽翠缕。 香罗荐地延真驭, 万乘凝旒听秘语。 卜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