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郭恒生《与沉默的文字对话(外二首)》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郭恒生《与沉默的文字对话(外二首)》

每当周末悠闲的日子

我总会刻意让自己敏感的神经

尽量保持一种休眠状态

在子夜难奈的冥想中

臆想着后天的阳光雨露

應该会像昨天一样

洒满春天的大地

凝视远方在山水之间

仿佛看见你那张稚嫩的脸庞

掠过一抹纯真的笑靥

请记住草原上曾经的誓言吧

一个相依相守的约定

让年少轻狂浅薄的语言

暂时对峙缄默吧

学会用超凡脱俗的心境

与沉默的文字对话

让那个圣洁虔诚的灵魂

在你柔美的梦里得以重生

等光阴苍老的容颜

一切的恩怨与纠结

都让时间去评说吧

那片摇曳在荒野里

疯长又枯萎的小草还在

在寂寞无聊的傍晚

我会静静盘坐在火炉旁

看水壶里不断沸腾的水花

一点点溢出

羽化成如蝶般的雾气

漫过我颓废的头顶

看着炽热忽大忽小的火苗儿

将壶水一点点熬干

我眺望模糊的远方

冥想心中前行的方向

我会恪守在幽静的溪水边

陪你听泉水叮咚

听风生水起

听过去的时光述说未来

听流逝的岁月

述说你我曾经的过去

我会守住那颗悸动不安的心

等待光阴苍老了容颜

黑 夜

是浮躁的一颗心过于挑剔

还是今天的生活过于精致

转身走出清幽曲折回廊的人

一定知道平庸地活着

是最残酷的现实

知道辗转经年生命的卑微与无奈

多舛的命运

就像一把用了的雨伞

像一把锈蚀斑斑卷刃的宝剑

高悬在记忆历史的墙壁上

灰暗的单色生活

历经光阴重复的沉淀

偶尔射进一缕明媚的春光

在寂静的灯火阑珊处

像烛光下曾经誓言的信仰一样

在想你的每个黎明前的瞬间湮灭

用心体会苍茫的黑暗吞噬光明

自我的肤浅与深不可测

光明有时也会摆出它虚幻的假象

黑夜是最真实的宽广与浑厚

猜你喜欢
  • 苏教版2年级语文古诗词试题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苏教版2年级语文古诗词试题,内容包括苏教版2年级的全部的古诗练习也算,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现在要总复习了,求小学苏教版1,2年级的古诗,包括练习上之类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回顾担柴汉,天 寒 白 屋 贫,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无边光景一时新。《劝孝歌》〖汉〗刘安十月胎恩重。低徊愧人子,何时

  • 辛弃疾《水龙吟》全诗鉴赏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

  • 《念奴娇·断虹霁雨赏析》

    此词写于作者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词中以豪健的笔力,展示出作者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整首词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开

  • “袖里青蛇”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袖里青蛇》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岳阳楼上有吕先生留题云:‘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未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又,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八《吕先生

  •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出处】唐杜甫《 赠卫八处士 》。 【译注】当初分别时你还没成婚,忽 然间,你竟已儿女成行。君:你。忽:叹 时间之快亦含惊诧之意。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当年未婚者 多

  • 刘禹锡《酬马大夫登洭口戍见寄》全诗赏析

    新辞将印拂朝缨,临水登山四体轻。犹念天涯未归客,瘴云深处守孤城。

  • 《礼记》·《缁衣第三十三》原文、注释和翻译- 礼记

    【经文】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子曰:“好贤如《缁衣》 ① ,恶恶如《巷伯》 ② ,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③ 。’” 【今注】

  • 欧阳修《鹦鹉螺》全诗鉴赏

    大哉沧海何茫茫,天地百宝皆中藏。牙须甲角争光鋩,腥风怪雨洒幽荒。珊瑚玲珑巧缀装,珠宫贝阙烂煌煌。泥居壳屋细莫详,红螺行沙夜生光。负材自累遭刳肠,匹夫怀璧古所伤。浓沙剥蚀隐文章,磨以玉粉缘金黄,清◇旨酒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摘要: 这首诗的意思是:去年的今天,我曾在这家门中遇见过一位多情的姑娘,她的面容与桃花相映,显得格外美丽。今年我又来到此地,姑娘不知哪里去了,只有那桃花依旧笑迎春风盛开着。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

  • 明清小说之《红楼梦·潇湘惊梦》内容解读与赏析

    第82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是后四十回写黛玉的第一个情节,从这里开始,作者为“黛玉之死”这一高潮,不断地铺设阶梯,逐步引导读者进入黛玉一生的最后阶段,然后再一下子把读者推入无可挽回、天坍地陷的绝望和悲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