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谢丽《聆听黄河流动的声音》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谢丽《聆听黄河流动的声音》

很多平原出生的人是不喜水的,我是其中之一。水的流逝易动常让我想起已逝的光阴,感到生命的脆弱无常。同样的,对于黄河之水氤氲吞吐的无尽浩瀚,我也有着莫名其妙的忧心与感怀:这一笔勾勒出的天下苍生,一笔写就的中华文明,难道我们文化的源头脉系真的就在这经年不息的黄河之水里?

水,是绵延不绝的水。水,利万物而生,富于绵长悠久的智慧。我想到一位水边悟道的老人。他也像这水一样,有着流泻千里的能量,却用向内的智慧,统笼了自我,沟通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社会万象与运转着的各种物象。世人于扑朔迷离中困惑,老人却手捋长髯,微笑着告知世人:万物皆有道。老聃在水边悟道,水的绵柔,水的流动,水的绵延不息,启迪了一位智者的大慧、彻悟与融通。我想,生在黄河之水边的人们,似乎更有理由给我讲述一些关于老子和水的故事吧。然而,我们一路走来,披沥黄沙,尽阅水相,却从未有人提及老聃。难道,通晓世间大道的老子,甚至包括后来者庄子,在滔滔千年、不绝于声的黄河岸边,在东营人的心底,分量竟会是如此之“轻”吗?

一位80多岁的老河工,向我们讲述了1952年治理黄泛的经历。“那年,黄河泛滥严重,政府在当地招募协助工作组治黄的人员,我们同族弟兄三人,全都参与了协助治黄的工作……黄泛水灾卷走了我们的粮食、牲畜。政府组织治理黄灾,我们不上阵治理、防范,咱百姓还能指望谁?再说,政府又是为了谁?”老人卷起衣袖,露出瘦细的手臂,手背上青筋根根突起。这让我疑心,他在逝去的岁月里,承担了多么繁重的体力劳作呀。“哎,这都是当年钩渠、挖沙、固堤,重体力劳动带来的后果。”回忆当年,老人言谈中不胜唏嘘,却依然眼神清亮,坚定而有力。这,是抵御灾害后的豪情,还是一种力量和信念的支撑?看着50年前,这片黄河之水曾泛滥、肆虐的地域,以及它留给这位老人的“永恒留念”,突然的,我感到另一种形象,正在眼前慢慢清晰起来。他们来自最基层的民众,穿着草鞋,披着墨衣,在风雨中支起兼爱的希望,为了筑一个世代安稳的家园,用尽一生,不曾止息。此时此地此刻,老子和庄子,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一种缺乏生命热度的乏力。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们,显然需要另外一种维度的人生,来守护心中的温暖和希望,来担负起岁月的沧桑,来点燃生命的诗意,构筑起生活的未来!

随之,老子和庄子的超逸渐渐淡去。蓦然间,墨子和孔子的身影,却慢慢地融进了我的视线。在富美绚烂的东营,在氤氲、厚重的黄河口,在诗意燃烧的孤岛,他们经年中流泻下的光热又在哪里?

现在,黄河口当地的民间还流传着一首“棘子刘、王家院,开了口子要了饭”的民谣。洪水过后,黄泛区全部沙化,“关上门、顶上窗,还得喝那牙碜汤”,灾区环境恶化的凄惨景象,需要行政集合包括民间在内的多方力量来统一治理,与洪荒之水抗衡。于是,民间才有了对集中统一力量的期盼,才有了对教育的迷恋和对仕途的崇尚。同样的,在关于凤凰城(今利津县)的一个古老民谣的传诵中,勤劳质朴的人们表达着寻求行政力量护佑的心愿:利津县,像凤凰,头枕天河水,脚踏进京路,两翼有高官,背后有王侯……利津县由来已久的重教育、尚仕途的传统,与此密切相关。这,是地域生态滋养出的一方文化脈系,是既定文化脉系中结出的文明之果。

洪荒之水带来的切肤痛感,使这块灾难多艰的“息壤”中生长的人们无暇亲近近水而圆融、生命内敛的老庄;他们走向了另外一种维度的人生,坚实而有力量,勇敢而机智,用一个个生命的触点指向了对这个世界的努力适应和改变。而后,那些流年岁月之灾,也渐渐演变成为了带着一个个生命痛点的故事,悄然潜入了他们的魂灵,让他们的精神更加坚贞忠诚,心灵和体验更加丰富、坚韧、阔达、开放,从而有了忠诚不渝、情节浓郁的军垦文化,有了移民文化的多元,有了孤岛中迸发和坚守的诗意,有了对远方赤诚的向往和不渝不息的行进。

眼前,大片大片赤诚地裸露着的土地,泛着白色盐碱的光芒。旷达而苍茫,仿佛天与地在此交汇,仿佛这是地母的衣裳,这是一块生生不止的“息壤”。阅尽了千年沧桑,识见了贫瘠悲凉,如今的黄河口,静静地流动着,宛如一条平静的岁月长河,安详地接纳着我们———一群暂时忘却了精神的负重,忘却了心中的诗意与远方的书写者,一如在水边嬉戏的孩子,以轻松愉悦的姿势仰望着这天与地的黄色接壤。黄河口的微风凉凉地吹拂在身上,使我的心沉静了下来,开始在黄河文化中寻找更多的认同和归属感: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之下,这一群黄河之水哺育的儿女,比如我们,来自哪里?又将归向何方?

而今,登临在这块美丽富裕的土地之上,目及百里的空旷感仍在。也许,在未来的一片时空里,它依然会与这片土地同在。可我,已分明感受到了那旷达空间中,蓬勃出的希望与精彩。一座美丽的城市,在汇聚了无数人的希望中,如同雀鸟一般展开了美丽的羽翅,在这春天飞翔。我们坐在车里,车子渺小如豆,沐着黄河的风,时而有沙被扬起,一路颠簸而行。在浩瀚如烟的历史长空,在黄河万里的文化长河里,我们不过是渺小的一个,脚下的大地就是我们的支点。如果没有对文明的承继和理解的超越,融合,一座城市又怎么能敞开宽广的怀抱,坚定每一位游子的梦和赤子的心,温暖世道人心。这是一段有温度的历史,故事里有心灵交融的声音。如今,这声音渐渐成为了一种更有力量的群体合唱。

心,是一种巨大的物相,指引着路途,并汲取着行进的力量。我突然明白了,这奔涌千里的力量就在这黄河之水里,也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流淌。黄河口,孤岛,是在坚定中行进,迸发、守护和收获诗意的地方。你,守护着游子美丽的梦,守护着诗人沧桑的激情,予赤子以温暖,予行者以坚定。你,就是在守护着文化的魂灵与历史的根脉呀。

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啊,光影层叠的孤岛啊,我不想说再见!未来的某一天,期待我们以更好的方式相见。如今,我聆听着黄河之水静静流动的声音。它像是在述说一段恒古光阴的故事,像岁月从容走来的脚步声,更像一位位游子的虔诚而激越的砰砰心跳——在我们与黄河的探寻与追问中,也让黄河之水来来见证这一场生命的拔节生长吧!

猜你喜欢
  • 《阿房宫赋》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阿房宫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篇,通过对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描写,展现出了权力与荣华的脆弱。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使整篇赋文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作者杜牧的诗才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都在这篇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不仅仅是一篇描写宫殿的文章,更是对人类欲望的深入探讨。阿房宫的辉煌不过是短暂的过眼云烟,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时光的无情。在宏大的场面描写之外,还透露出对人生乃至社会的深思熟虑。

  • 贾平凹《六棵树》经典散文赏析

    六棵树回了一趟老家,发现村子里又少了几种树。我们村在高丹川道是有名的树园子,大约有四十多种树,自从炸药轰开了这个小盆地的西边的牛背

  • 许冬林·一棵野桃树

    许冬林·一棵野桃树许冬林在我家和我的二伯家之间垒起了一座两三米高的土篱笆墙,有一年的春天,土篱笆墙下生了一棵树苗,起初没在意,后来

  • 宋祁词《木兰花》: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鉴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 内三关和外三关

    明朝建立,蒙古贵族退出中原。善长骑射的蒙古骑兵仍虎视南部平原,初欲复辟帝业,继而纯属为了劫掠子女金帛。自永乐朝起,蒙古人东取大宁,西夺东胜,中部据有开平,隔长城与明相峙,时有深入掠夺。明成祖朱棣即位前

  • 《史记·商鞅变法》全文、翻译和鉴赏

    (节自 《商君列传》) 孝公既用卫鞅 ① ,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②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

  • 《古文观止·《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鉴赏

    古文观止·《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

  • 《豫章行·苦相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豫章行·苦相篇傅玄【原文】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1]。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2]。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长

  • 左传全集《子鱼论战》原文赏析与注解

    子鱼论战 (僖公二十二年) 【题解】 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宋国与齐国的交往最密切,所以其地位在当时的众诸侯中也是最高的。齐桓公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