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鉴赏

古文观止·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2】,而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5】。”明日,徐公来,熟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6】,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7】, 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8】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9】!”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0】,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 能谤议于市朝 【11】,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12】, 虽欲言, 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注释】【1】 邹忌: 齐人, 以善鼓瑟事齐威王, 拜为相, 封成侯。讽: 讽谕、讽劝。纳谏、接受批评建议。【2】 修: 长。【3】 昳丽: 美丽, 有风采。【4】 旦日: 明日。【5】 若: 如。【6】 私: 偏爱。【7】 威王: 齐威王, 名婴齐, 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8】 方: 方圆。【9】 蔽: 受蒙蔽。【10】 面刺: 当面指责。【11】 市朝: 人众公集的公共场所。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云:“谓市之行位有如朝列, 因言市朝耳。”【12】 期 (ji) 年: 满一年, 一周年。【赏析】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本文重点在写邹忌用自己的家庭亲友间的事情设喻, 劝说齐王纳谏。道理讲得浅易而能启发听者思考, 类比贴切, 语言多变, 形象生动, 叙述简洁, 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的题目(战国策原来没有小标题, 题目是编者加的。) 就很具风采,它不是用“劝齐王纳谏”而是用“讽”, 这就意味着本篇的劝不同于一般的劝谏文。这对读者就有一种想知就里的吸引力, 同时又预示了本文的特色。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写出了邹忌不因妻、妾、宾朋的赞美而感到自满, 却从中体味出当权者得直言不易的道理来。从邹忌自身条件讲,是有值得赞美的“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身材修长,容貌光彩照人)。而周围的人都对自己大唱“赞歌“,无一说自己不如徐公美的,这为自满情绪制造了温床,但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之中,并没有头脑昏昏,忘乎所以,而是“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自以为不如”(自己认为赶不上徐公)。这在常人来讲已是很不易的了,可是,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将人物升华起来“暮寝而思之”(晚上入睡前反复思考白天里发生的事情),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当权者得直言不易。文章在行文时,采用三问三答的表达方式和富于变化的不同句法,表现了因人物身份的不同,而讲话的分寸也各有差异。妻子的回答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您非常美丽,城北徐公怎么能赶上您呢。)一句“君美甚”妻子爱恋丈夫之情溢于言表。妾在封建社会的家庭中是处于低下的地位,和主人的关系多无真情可言,只是顺从而已,因此只说了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出讲话十分慎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情态。客人的回答不再是“何能及君也”而是“不若君之美也”(不像你这样漂亮),这里的“不若”和前文的“何能及”绝非同义语的更换,而是带有程度的差距。说明了宾朋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中的关系的不同。作者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进行描写,而只是通过语言的不同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态度,这样用笔既洗练,而又不失人物的形象性,成为后世的楷模。我国明清小说在塑造人物上,有很大成分是得力于战国策的写作手法。当作者写出邹忌懂得了当权者得直言难的道理之后,并没有把人物局限在家庭琐事中,而是将人物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了国家,想到了执政者得直言难。决定“入朝见威王”,要将这道理讲给齐王听。作者在这里没有赘述刻画邹忌的动机,只用了“暮寝而思之”几字就将一个正直,忧国忧民之士,辗转反侧于床头的形象跃然纸上。第二段写邹忌以讽喻劝齐王纳谏。见到齐王之后,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邹忌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原因有二:其一,邹忌曾是齐相,封成侯,是国家的重臣,言蔽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敢讲;其二,他见齐王开宗明义讲“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但我接触的人都歪曲事实,不讲真话蒙骗我。这种情况可能是齐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齐王的权力远远地比我大,因此得出齐王受的蒙蔽一定比我多的结论。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是具有极大说服力的。文章的第三段写了齐王除蔽纳谏。在这一段里说明了邹忌推断的正确。其正确性不在于“王曰‘善’。”的评价,而是通过“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现实来证明的。那么,纳谏的结果如何呢?作者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来回答。两句话结尾极有力。作者没有在齐王如何纳谏, 如何内修政务, 如何巩固国防上的多着笔墨, 而是用事实来说话, 这要比冗长的陈述更富情致。再者, 在这段里作者对齐王的刻画也很成功。齐王的出现也没有形体的显现, 只是做了两个举动:“王曰:‘善’。”和“乃下令……”这就把一个贤君的形象显露于读者的面前。前者的“善”既是对邹忌讽谏的评价, 又是纳谏的表态。接着作出果断的措施“乃下令”布于天下。这在写法上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以虚代实使文章产生起伏跌宕的效果, 更能表露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篇较有影响的篇目, 也是体现战国策文章特色的名篇。它长于说事, 又充分发挥了夸张的手法来渲染气氛。例如, 在第一自然段中的三问三答, 就表现了邹忌有自知之明, 不为群言所惑。在第三段中写“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虽欲言, 无可进者”等等, 这些夸张手法让人读来并不觉得过份, 原因就在于写得合乎情里之中, 增加了可信度, 使文章富有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切的印象。本文的作者又极善于刻画人物, 把人物描绘得维妙维肖, 呼之欲出。文中的邹忌使人钦敬爱戴, 他的这种品质乃至今日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 就在作者的表现手法上。作者在表现人物上不重于形体的刻画, 而着墨于人物的举止细节和行动对话上。通过这些描写, 来显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写邹忌“朝服衣冠, 窥镜”,“窥镜而自视”两处都用了一个“窥”字,“窥”在这里不能释为“偷看”应释为“暗自”, 将人物私下品评自己的内心世界准确传神地表现出来。本文的另一特色是行文明白流畅, 无一艰涩难懂之处。这在先秦历史散文中可说是很难得的。这种风格对后世的唐宋散文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形成了良好的传统。

猜你喜欢
  • 李浩《故,事》

    1是的,故,事,它发生于我离开风草村之前。那时,我的母亲还健康地活着,甚至没有病,甚至隐秘得很好的血栓大约还没有形成。那时,我在县

  • 古诗文《其二(我亦飘零久)》原文|注释|赏析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 ① ,试看杜陵消瘦 ② ,曾不减夜郎僝僽 ③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千万恨,为兄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 ④ ,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

  • 欧阳修《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全诗鉴赏

    故乡飞鸟尚啁呼,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 鲁迅《“公理”之所在》全文、注释和赏析

    在广州的一个“学者”说,“鲁迅的话已经说完,《语丝》不必看了。”这是真的,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他不至于适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倘这样,中国可就要完了,虽

  •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江海归客今日一人,他日将成云霄万里之人。这句诗表达了一个人远离家乡,历经江海归来的情景,同时也展望了他将来随着成长而达到的高度。不管身处何地,只要心怀远大,努力奋斗,终能成就一番伟业。

  • 《张岱的书》吴浣散文赏析

    张岱的书,较能见到的有《琅環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及《夜航船》。其《琅環文集》,如同大多数的文集一样,是各体文章的汇编。《

  • 元明清词三百首之《青玉案 顾阿瑛》鉴赏

    彦成以他故去,作此怀之 春寒侧侧春阴薄,整半月,春萧索。旭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 红入花腮青入萼,尽不爽花期约。可恨狂风空做恶。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 词为怀友之作。

  • 《感逝寄远·[唐]白居易》原文与赏析

    [唐]白居易昨日闻甲死,今朝闻乙死。知识三分中,二分代为鬼。逝者不复见,悲哉长已矣。

  • 古代兵法之《册府元龟》原文和鉴赏

    [原文](节选) 将帅部 总 序 唐尧之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司马所以掌武事也。既舜之世,有苗弗率命禹组征。又夏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乃如六卿。盖天下六军,其将皆命卿焉。……周官,大司马卿一人,又有小司

  • 范小青《灵山的夜晚》经典散文全集

    灵山的夜晚 这是初秋的一个夜晚。 是过去和未来的许许多多的初秋夜晚中很普通的一个夜晚。 天气渐渐起了凉意,没有月亮,傍晚的时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