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叔河《望过年》随笔
望过年
“细人子望过年”,是一句湖南话。回想儿时,觉得这句话说得真不错。
儿时望过年,先是渴望年节的吃食。平江人家过年炸“发肉”,用鸡蛋将灰面调成糊,酌加胡椒、香葱和盐,搅匀后用调羹舀起,再加入肥肉丝数根,下油锅炸熟(须用茶油),成为金黄色不规则形的块子,趁热吃比九如斋的点心还香。
“发肉”制作不难,材料也易得,不知怎的家里却一年只炸这一回。好在过年解除了细人子不得入厨房的禁令,允许我站在油锅旁看,哪一块色最老(我喜欢吃炸得老的)或者样子最有趣,起锅后便吃哪一块。这样的吃法,比从桌上碗中夹起来吃,更加有味得多。此时母亲对我也特别宽大,顶多喊应一下不要烫了手和嘴巴,不要吃得太多等下吃不进饭,再不像平时斥责我贪吃那样疾言厉色。
和母亲在厨房里的态度一样,整个家庭对我的督责和拘管,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以后,也都大大放宽甚至暂时取消了,因为要过年啊。这才是我最大的快乐,真正的快乐。
因此,望过年的我,最渴望的恐怕还不只是吃食,不只是玩具,不只是儿童图画书,而是家庭中这种平时没有的气氛。这种气氛充满了一切空间,笼罩着一切事物。上街买年货呀,收拾房子迎客呀,试穿新衣新鞋准备去亲戚家拜年呀,都给这些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我幼稚的心中引起了深深的好奇和无穷的想象。
平凡的屋顶下平凡的日常生活是单调的。如果寒来暑往一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不过一个年,童年的我真不知会如何的寂寞,如何的不知道快乐。我的心智可能会变得不健全,甚至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更加无用的人也说不定罢。
所以,我望过年。做细人子时望过年,尝过成人的甘苦做了父亲以后,还是望过年,——为了自己的孩子。如今须发都已花白,成了退休老人,也还是望过年,——为了孩子的孩子。
从前年到去年,在美国女儿家闲住。美国人很礼貌地保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们很爱儿童,孩子们在自己家里玩得天翻地覆,却绝不会踏入别人家(包括没有遮拦的草地空坪)半步。可是到了过“鬼节”(万圣节)的晚上,每家的孩子都化装成“鬼怪”,一面喊着“呸!呸!”一面来叫开别人家的门,索要糖果。前后两三个小时,女儿家的门铃响了好几十次,当然每次都得立刻去开门并“打发”。我看见不少小孩都是父母开车送来的。太幼小的孩子,父母还得陪着他下车,甚至抱起他来按门铃。孩子们的鬼怪服和鬼怪帽也各出心裁,看得出父母付出的心力。
现代最发达的国家为什么还要过“鬼节”,还不是出于风俗习惯,为了使孩子们快乐吗?美国的孩子们望过圣诞节、万圣节,还不是和咱们中国的孩子们望过年(现在该叫春节了)一样的迫切吗?
春节是我们自己的节日。七月诗中写农夫一年劳作,最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三千年前的风俗即已如此。两千多年前的杨恽写道:“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描写更加生动具体(炮字原来包下四点,就是油炸,想必和炸“发肉”差不多)。可见春节本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为“田家”劳逸结合调剂生活所必需。美国的感恩节、万圣节,也是从早期移民新英格兰的农民中兴起来的,和我们的春节正是一样,无所谓哪一个土哪一个洋。
(二零零四年一月)
-
《西厢记》 (夫人、长老上云) ② 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 ③ ,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 ④ (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 ⑤
-
幸得趋紫殿,却忆侍丹墀。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平生恒自负,垂老此安卑。同类皆先达,非才独后时。庭槐宿鸟乱,阶草夜虫悲。白发今无数,青云未有期。
-
出塞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1],万里长征[2]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3],不教胡马度阴山[4]。【注释】[1]关:关塞。[2]万里长征:指
-
声华满京洛,藻翰发阳春。未遂鹓鸿举,尚为江海宾。吴中高宴罢,西上一游秦。已想函关道,游子冒风尘。丈夫岂恨别,一酌且欢忻。
-
《吴冠中说树》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吴冠中 夏木荫浓,这是三十年代我投考江苏省立常州高中时的作文试题。当时感到这题目太深奥,很难发挥。因之我每见到浓荫的树木,总会联系到那试题,想从中悟出点
-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出处】唐李白《杂诗其二》。 【译注】(君)来之时,绮窗前的梅花开否? 寒梅是生活中极为常见、不惹人注目的细小事物,游子遇故乡人, 不问别的,只问寒梅,因为她是故乡的
-
《韩愈·五箴五首并序》原文注释与译文 人患不
-
一棵树越过沧海桑田和无数季节的筛选,越过鸟儿千百次光顾,经过风的抚慰和月光的朗照,变得厚重、温和、大度,按理,它应该一直在某
-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管子·戒》,重道立德类名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