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出塞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1],
万里长征[2]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3],
不教胡马度阴山[4]。
【注释】
[1]关:关塞。
[2]万里长征:指士兵远离家乡服兵役。
[3]但使:只要。龙城:即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飞将:指汉武帝时镇守边疆的名将李广。
[4]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天然屏障。
【作者】
王昌龄(约690~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屡试不第,直到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天宝中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中为人所杀。
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与王之涣等人齐名,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全唐诗对王昌龄的诗作评价极高,称他的诗“绪密而思清”。因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最为出色,所以后人也称他为“七绝圣手”。有文集六卷传世。
【赏析】
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曾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许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将李广的怀念,讽刺了当时将领的无能,表达了诗人希望任用贤才、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
开篇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述了明月依旧,边关依旧,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的情形,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月”和“汉关”互相对仗,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之气充溢全篇。
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诗也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
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塞风情画,雄浑、苍茫、意境深邃。诗人从千年之前、万里以外落笔,将历史与现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作熔铸了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
明·刘侗于奕正2西堂村而北3,曰画眉山。产石,墨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为眉石4,亦曰
-
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 【内容】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赏析】: 这是作者寓居东鲁时的作品。那时,他常与鲁中
-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贺知章的诗句
贺知章的这首诗是一首离别家乡的感慨之作。诗中他写道,离开家乡已经有很多年,近来的岁月感觉是被消磨一半了。然而,唯独门前的镜湖水和春风能勾起他心中旧时波澜。上一句是“离别家乡岁月多”,下一句是“近来人事半消磨”。这首诗通过描绘镜湖水和春风,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光的感慨。
-
桥上的光阴拥有一座桥的人无疑是幸福的。傍晚只要得空,都会和他一起到桥上散步。一段时间不见,便想念它桥下的波光潋滟。清凉的早晨,水中
-
鹅湖山下长亭路,明月临关。明月临关。几阵西风落叶乾。新词谁解裁冰雪,笔墨生寒。笔墨生寒。会说离愁千万般。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老梅的古诗词,内容包括《画偈》“老梅古腾正晚秋”求完整诗词,写竹、梅的诗句,描写梅花的诗句。(一)坐破苔衣第几重 ,梦中三十六芙蓉。 倾来墨渖堪特赠 ,恍惚难名是某峰。(二)茅屋禁寒昼不开,梅花消息早先回。幽人记得溪桥路,双屐还
-
海洋,多么的无边无际,辽阔深邃!这是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发源地。这是地球上最巨型的动物的藏身之所。陆地上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洋完全可以把它淹没。地球上有四分之三的区域都是海洋。你凝视着海洋,有时真和望着星
-
上元应制王珪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镐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风陋汉才。一曲升平人共乐,君王
-
去年麦不熟,挟弹规我肉。今年麦上场,处处有残粟。丰年无象何处寻,听取林间快活吟。
-
长林何缭绕,远水复悠悠。尽日馀无见,为心那不愁。忆将亲爱别,行为主恩酬。感激空如此,芳时屡已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