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火会亮《闲话季栋梁》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火会亮《闲话季栋梁》

季栋梁的老家其实在甘肃环县。那个地方我没去过,但我知道它与宁夏同心最偏远的几个乡镇接壤。宁夏同心够偏远了,但它比它们还偏远,可见它的境况比西海固也好不到哪儿去。正因为出身之地都偏远、苦寒,季栋梁便与宁夏西海固作家更为接近一些。事实是,季栋梁以西海固人的身份写了许多作品,而且这些作品曾被许多选刊或选本选载过,如短篇小说西海固其实离我们很近、系列散文走进西海固等。

就像陈继明一样,季栋梁虽然生在甘肃,但上大学、工作、娶妻生子均在宁夏,几十年时间过去,有意无意中大家都觉得他就是宁夏本土人。其实,季栋梁甚至比宁夏本土人还“本土”,因为他在宁夏许多地方待过,耳濡目染中口音里便有了固原味、同心味、灵武味,到银川后,又有了“鸭子味”(宁夏山区人对川区人的戏称)。他的口音能随时随地转换,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就使得季栋梁的朋友比一般人要多一些。

在未见到季栋梁之前,我曾经多次揣摩过他的生身之地,我想那里肯定与我的老家差不了多少——村子在山里,地在洼上,村道上跑着鸡猫猪狗,村舍茅屋间有庙、麦场和戏楼。小时候上学,教室肯定都是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一场大雪过后,窗缝里溜进来的寒风能把人冻个半死。从小学到工作这段时间,每年假期都要帮家里放牛、放羊、割麦、扬场、犁地——当然,所有这些揣测的依据大都来自于他早期的作品。

季栋梁早年的作品和西海固作家极其相似,有一段时间,他也醉心于写窑洞、写老人、写村庄、写贫穷、写苦难,写自己早年间经历的种种,而且他的写法也是中规中矩,不漫不溢,以至于许多论者一度稀里糊涂地将其纳入“西海固文学”的版图而详加分析。但大家又很快发现,其实季栋梁并不老实,乡村、乡土之外,他还写小镇、城市,他所写的人物也从老实巴交的各色农民逐渐渗透到打工者、小老板、出租车司机、下岗女工、妓女、包工头、商人、屠夫、小偷、乡镇干部等,而且这样题材的作品几乎与他写乡村作品的数量大致相当。这就使本土的一些论者很为难,觉得将其归入乡土文学或城市文学中的哪一方阵营都不是很恰当、适宜,于是只好听之任之,静观其变。

对于季栋梁的创作,评论家为难,朋友之间也不好说,只有刊物的编辑才不拘泥于这些,他们总是信守着这样一个行内最大的规矩:不管什么题材,只要你写得好,写得出彩,我们就给版面,就发。于是季栋梁的作品开始飞鸟出笼,后来几成遍地开花之势,国内各大刊物都能见到。

作品一多,大家开始慢慢注意到,原来季栋梁作品的出彩之处并不在写农村或者写城市,而是不管写什么,他都能写得有滋味,有气息,有韵致。这就是所谓解决了“不是写什么,而是怎样写”的问题。

与西海固作家和宁夏其他作家不同,季栋梁一开始就不是那种传统的、精雕细刻式的写法,而是趋向于轻松、轻巧、好读、意象密集。这种写法以呈现原生态的方式,不厌其烦地罗列生活中的琐屑细节,让人物在“一地鸡毛”式的“些小微事”中显现本性,从而达到作者“写生活”的目的。这种写法因与简洁、蕴藉等传统作家所倡导的传统写法有所区别,曾一度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与质疑。但它的生命力却异常强大,并因为契合了现代人对小说阅读中的某种感觉需求而大受追捧。这种翻新了“三言”“二拍”等旧小说的写法,后来被一些论者美其名曰“新写实”。

追寻英雄的妻子之后,季栋梁用这种写法创作了一大批深受编辑、读者以及各大选刊青睐的作品,如小事情正午的骂声觉得有人推了我一把郑元,你好福气良人李木黑夜长于白天钢轨我与世界的距离等,并常在选本的排位中与国内一线名家并驾齐驱。

我与季栋梁认识,是在自己也写了一些东西之后。那時宁夏文学阵营中的“60后”崭露头角,开始起势,为了延续这种好势头,朔方杂志与宁夏作协的老师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次举办各种笔会与培训班,让这帮经常写东西的朋友能时常见面,一来二去,大家开始熟悉并交往起来。

季栋梁是大家较早熟悉起来的一个。季栋梁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首先当然是创作,他那时已发表了相当数量的作品,区(省)内获奖不说,而且还有数篇作品被选刊转载,这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宁夏文坛也是很了不起的事。其次就是他喜欢讲“段子”。季栋梁的“段子”很多,张口就来,不管投不投脾气,现场氛围对不对,只要能聚集三五人,他的“段子”准会开讲,而且一讲一大串,直到大家听得满意为止。我经常碰到他在饭桌上给大家讲“段子”,讲完一个,他总要抽一根烟或夹两口菜,这时有人怂恿:“再讲一个,再讲一个。”他笑一笑,便又再讲一个。提起他的讲“段子”,宁夏文学界几乎尽人皆知。

其实细心的人注意到,季栋梁的“段子”,有些是从书上看来的,绝大多数则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得来的。他的“段子”往往带着“底层”气息和民间智慧而使听者入迷,过不了多久,这些“段子”又会出现在他的小说或散文中,或作为情节,或成为他塑造人物的一部分。

调到银川以后,我和老季的交往渐渐多起来,除了一些会议和文学活动,最多的是被人同时请去吃饭。老季在饭桌上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不管人多人少,也不管被什么人请吃饭,老季都能迅速控制酒桌上的话语权。当然,他采用的办法仍然是讲“段子”。而且我注意到,老季讲“段子”,并不在“段子”本身,而在于他的“讲”。同样一个“段子”,其他人讲是一种效果,老季讲又是另一种效果,换言之,同一个“段子”,大家宁肯听老季讲而不想听别人讲,这是否又是另一种为人为文的潜在智慧呢?

猜你喜欢
  • 人教版古诗词和日积月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所有的古诗词和日积月累)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人教版古诗词和日积月累,内容包括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所有的古诗词和日积月累,人教版1至6年级的古诗及日积月累,人教版一至六年级的古诗词和日积月累。【六年级下册】 《学奕》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

    【3295】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本书编写组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4 5万字,2016年3月第1版,48元)△2016年1月10—16日,人

  • 欧阳修《初寒》全诗鉴赏

    多病淹歹岁,初寒悄独吟。云容乍浓淡,秋色半晴阴。篱菊催佳节,山泉响夜琴。自能知此乐,何必恋腰金。

  •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出处】唐王维《 出塞作 》 【意思】保护西羌的校尉一清早就登上了要塞,破虏将军乘夜已渡过了松辽。是谁骑着骏马拉开了硬弓?原来

  • 王昌龄《琴》全诗赏析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 山水名胜诗之《游罗浮山一首示儿过》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宋)苏轼 人间有此白玉京①,罗浮见日鸡一鸣。 南楼未必齐日观, 郁仪自欲朝朱明②。 东坡之师抱朴老③,真契蚤已交前生④。 玉堂金马久流落⑤,寸田尺宅今谁耕⑥? 道华亦尝啖一枣⑦,契虚正欲仇三彭⑧。

  • 唐宋散文之虞允文《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虞允文《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 臣愚无当世之用 1 ,误蒙陛下号召 2 ;凡今日事机所不能尽晓 3 ,谨博询广采,少裨万一 4 。我今与虏,又非特古所谓中国与四夷有内外首足之辨而已也 5 ,女真与我乃

  • 《长安秋夜赏析》

    这首《长安秋夜》颇具特色,因为这不仅是李德裕的诗,而且是诗的李德裕。它像是一则宰辅日记,反映着他从政生活的一个片断。   中晚唐时,强藩割据,天下纷扰。李德裕坚决主张讨伐叛镇,为武宗所信用,官拜太尉,总理戎机。“内官传诏问戎机”,表面看

  • 唐宋词之周邦彦《渡江云》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渡江云》 晴岚低楚甸, ① 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②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③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 ④

  •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赏析》

    题中的张纬文,名纬,字纬文,号愚斋,早年曾从元好问读书,金亡后仕蒙古。这首诗是元好问后期闲居故乡,某年人日有怀张纬而作。“书来聊得慰怀思”,说对方来信,使自己“聊得”宽慰。话说得很有分寸,不再有早先《得纬文兄书》那种“鹊语喜复喜”“千里故人书”的气氛。所以如此,一是作为遗民的元好问心境消沉,难以热得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