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之周邦彦《渡江云》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渡江云
晴岚低楚甸,①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②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③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⑤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⑥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释】 ①晴岚:岚(lan),山气蒸润,晴时尤甚,故曰晴岚。楚甸:楚,此指安徽,古代属楚国;甸,古代郊外称甸,此处泛指原野。②妍华;华同花,指美丽的花朵。③陌头:路旁。杨柳藏鸦:用梁简文帝金乐歌:“槐香欲覆井,杨柳正藏鸦。” ④长安日下: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汉、唐等朝曾为京都;日下,日之下。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 ⑤宴阑:阑,将尽;宴席将尽时。乌纱:乌纱帽,起自东晋,唐以后官民所常服。⑥初弦月:上弦月。舣(yi):使船靠岸。蒹葭(jian jia):初生之芦苇。
【译文】 晴天的滋润山气,压低了楚地的平原。大雁排好队形,从平沙飞起;因气候已经转暖。啊!我骤然一惊,原来春天已不知不觉在眼前。请问是什么时候,春姑娘以婀娜多姿的步态,来到这偏僻的荒山?山村变得美丽而新鲜:色香满目、繁花争艳。杨柳树垂下千丝万缕,伫立在路边;那枝叶浓密深处,连乌鸦也可往里钻。真是可叹!清澈的江水往东流,而我的画船却往西驶、朝向日落方向的长安。还记得那时送别宴会散了,我忧愁万端;而今我怕潮水溅湿我的纱帽、江风将船桅上的旗子卷翻。今夜我正对着上弦月儿,停船在蒹葭里面;我又无法排解重重愁恨,只有把灯花剔个没完。
【集评】 清·陈廷焯:“写秋去春来,意亦犹人,而笔法自别.雅韵欲流。视花间、秦、柳如皂隶矣。笔力劲绝,是美成独步处,所谓‘清真’。结句情真语切。”(云韶集)
清·黄苏:“想是由待制出守,水程舣舟时作也。雁起平沙,是舟中所见。‘借问’句,是因目中而想到家中之春耳。‘涂香’句至‘藏鸦’,是心中摹想春到家园光景。如此换头,写身在舟中,心怀魏阙之意。‘宴阑’句,是写被黜之故。‘今朝’二句,点明其时其地。收处含蓄不露。”(蓼园词选)
【总案】 关于本词写于何时,有三种说法。王国维遗事云:“先生少年曾客荆州。……渡江云词云‘晴江低楚甸。’……此时作也。其时当在教授庐州之后,知漂水之前。”陈思年谱云:“渡江云‘晴岚低楚甸,’为政和六年自明州迁京之作。”此两说相差甚远,一为青年时期,一为暮年。陈洵海销说词则谓“此行当是由荆南入都。”岁月不可考,以上很难肯定某一说确凿无疑,只能供参考。但这是首羁旅词则无庸置疑。此词表面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并非一般的前景后情格式,章法比较曲折。词的立足点是在下片“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句上。这是诗人创作时的特定情境。由此可见,诗人是在舟中抒写眼前实景,采用的是一种逆叙手法。
-
短篇小说。吴组缃著。写于1934年3月。作品描写一对农村夫妇铤而走险所造成的惨剧。女主人公线子及其丈夫,原是勤劳纯朴的青年农民,在地主残酷剥削下没有活路,丈夫与人合伙抢劫,杀死了一个贪吝的老尼姑,因事
-
南朝乐府民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读曲歌”属于南朝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
-
夫小人之求君子,亦必自诚信以人,彼非真诚信也,以诚信而用其虚诈耳。|什么意思|大意|注
《夫小人之求君子,亦必自诚信以人,彼非真诚信也,以诚信而用其虚诈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上相此忘荣,怡然物外情。池光开小幌,山翠入重城。野鸟窥华衮,春壶劳耦耕。枕前双鴈没,雨外一川晴。解组金龟重,调琴赤鲤惊。虽怀安石趣,岂不为苍生。
-
一一粒种子在奔跑带着祖先留下的基因和秘密的地图它来自八千多年前的顺山集遗址比河姆渡更为久远的文明也许它还可能更早萌芽于一个古老民族
-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
-
相如死后无词客,延寿亡来绝画工。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
-
[原文] 卷上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
-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周敦颐·爱莲说 水陆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