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娅·贝特曼《对自己说“不要紧”》原文
对自己说“不要紧”
◆ 安娅·贝特曼
有一次,一位高明的教育学教授在我们班上说:“我有句三字箴言要奉送各位,它对你们的教学和生活都会大有帮助,而且是可使人心境平和的灵方,这三个字就是‘不要紧’。”
我领会到他那句三字箴言所蕴含的智慧,由于我容易感到受挫折,于是我便在笔记薄上端端正正地写了“不要紧”三个大字。我决定不让挫折感和失望破坏我的平和心情。
后来,我的新态度遭受了考验。我爱上了英俊潇洒的杰克森。他对我很要紧,我确信他是我的白马王子。
可是有一天晚上,他温柔婉转地对我说,他只把我当作普通朋友。我以他为中心的构想世界当下就土崩瓦解了。那天夜里我在卧室里哭泣时,觉得记事簿上的“不要紧”那几个字看来简直荒唐。
“要紧得很,”我喃喃地说,“我爱他,没有他我就不能活。”
但翌日早上我醒来再看到这三个字之后,我就开始分析自己的情况:到底有多要紧?杰克森很要紧,我很要紧,我们的快乐也很要紧;但我会希望和一个不爱我的人结婚吗?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发现没有杰克森我也可以过活。我仍然能快乐,将来肯定有另一个人进入我的生活。即使没有,我也仍然能快乐。我能控制我的情绪。
几年后,一个更适合我的人真的来了。在兴奋地筹备结婚的时候,我把“不要紧”这三个字抛到九霄云外。我不再需要这三个字了,我以后将永远快乐。我的生命中不会再有挫折和失望了。
年轻人多天真啊!结婚生活和生儿育女不会有挫折失望?这当然不可能。有一天,我的丈夫和我得到一个坏消息:我们曾把我们的积蓄投资做生意,但这笔钱赔掉了。
丈夫把信念给我听了之后,我看到他双手捧着额头。我感到一阵凄酸,胃像扭作一团似的难受。我想起那句三字箴言:不要紧”。我心里想:“真的,这一次可真的是要紧!”
可是就在这时候,小儿子用力敲打他的积木的声音转移了我的注意力。他看见我看着他,就停止了敲击,对我笑着,那副笑容真是无价之宝。我把视线越过他的头望出窗外,两个女儿正在兴高采烈地堆沙堡。在他们的后面,在我家院子外面,几棵槭树映衬着无边无际的晴朗碧空。我觉得我的胃顿时舒展,心情恢复平和。不久,我还感到自己在微笑。于是我对丈夫说:“一切都会好转的,损失的只是金钱,实在并不要紧。”
人生在世,有许多事情是要紧的。我们的价值和我们的荣誉是要紧的。可是也有许多使我们的平和心情和快乐受到威胁的事情,实际上是不要紧的,或者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要紧。要是我能永远记住这一点,多好!
-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作品赏析【简析】: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这首诗由此人此景联想
-
古文观止·《国语》·叔向贺贫 (晋语八)叔向见
-
李白--《夜下征虏亭》 【内容】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赏析】: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古诗词的比赛卷,内容包括小学古诗词竞赛试题,小学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小学四年级古诗词竞赛卷二实小卷答案。小学古诗词积累竞赛试题 一.名句联句。儿童相见不相识,( )。2、白发三千丈,( )。3、( ),早有蜻蜓立上头。4、( ),二月春风似
-
参错云石稠,坡陀风涛壮。晚洲适知名,秀色固异状。棹经垂猿把,身在度鸟上。摆浪散帙妨,危沙折花当。羁离暂愉悦,羸老反惆怅。中原未解兵,吾得终疏放。
-
论题解析 [解题]亲情(family affection),指亲人的情义。亲情是人类共有的最美好、最高尚、最纯洁、最无私的感情,是一切美好感情的基础,是家庭成员之间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牢不可破的亲密感情
-
凉飙呼不来,流汗方被体。稀星乍明灭,暗水光弥弥。香风过莲芡,惊枕裂鲂鲤。欠伸宿酒余,起坐濯清泚。火云势方壮,未受月露洗。身微欲安适,坐待东方启。
-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是元好问的一首名篇。这首词以三门津(江南地区的三个主要港口)为背景,描绘了城市繁华和人情世故。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动人的词语,将三门津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以水为象征,突出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和韵味。这首词既反映了元时代的现实,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总之,元好问通过《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这首词歌颂了江南的繁荣和美丽,也传递了自己的情感寄托。
-
大凡诗人画家总爱把渔家生活想象成悠闲恬适,充溢着闲情逸致。因而,在失意于官场仕途,倦怠于羁旅行役时,也总把渔船钓竿,湖波江浪作为寄情的物象,柳荫船蓬即成了休憩避难的桃花源。在他们笔下,日月晨昏的渔夫生涯显得轻松舒畅,撒网逐浪的岁月也变得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出处】唐杜甫《 石壕吏 》。 【意思】我隔墙而听暴吏叱呼要人,老妇啼哭哀求。老妇说道:有三个儿子已去邺城抗敌,一个儿子捎了信来,说他的两个兄